来濮阳工作已经一年多了,早就听说市里有个戚城,戚城里有个会盟台,那是春秋时期诸候会盟的地方,由于对群雄逐鹿中原春秋、战国时期的敬慕,于是戚城也成了我向往的地方,但是一天到晚总是忙于工作,到戚城去看看一直成了我没有了结的心愿。总算轮到放两天假,上午办了一些必要的事,中午午觉也没有顾得睡,就匆匆忙忙踏上了前往戚城的路。
现在虽已是阳历的十一月,但天气还没有多少寒意,只是今天天气不晴朗,从早上太阳就在雾里钻来钻去,金色的落叶随着风儿在空中打转,在路上滑行,给人一种惆怅感。
刚下车,看到一组深红色的风格与周围迥异的古建筑我就知道我向往已久的戚城就在眼前了。尽管手里有一本景观位置指导的书,也却不愿意费心思去研究,我觉得旅游不同于赶路,有明摆着的任务需要完成,旅游只是去欣赏、去品味一种景色或者去品味一种历史或者思绪,无所谓完成完成也无所谓成功。进里面,我便漫无目的地到处走走,抬眼望去是一尊用浅白色岩石雕成的巨型雕像,是乘龙巡游四海、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所乘的龙伸着一只巨爪张着嘴昂啸天空,颛顼神态自若地骑在上面,左手拿着靠在肩上玉钺,一副风神仆仆的样子,尽显帝王本色。雕像的周围是各种各样的菊花争芳斗艳。
看完颛顼雕像,看到正北面顺着两边摆满盆栽菊花的路,有一组宫殿似的建筑。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历史陈列馆。房子的正前方挂着一块醒目的匾牌:中华第一龙,说实话,我看到这个匾牌我并不是多么的兴奋。虽然我知道我在很多地方看到宣传第一龙的广告,而且它还是龙乡的来源。我以前以为龙只不过是一种由蛇、虎、马组合而成的一个图腾,决不会有什么真的龙,没有龙也无所谓第一不第一。而且我看到的宣传图画是一副人的骨架,怎么能与龙联系在一起呢。进去一看,我才发现自己的无知。原来第一龙并不是真的有什么龙出土,它是中国龙的图腾崇拜最古老的证据,距今已经6000多年了。是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的最古老的证据。看着这些造型逼真的蚌壳图案,我不由得对古人的智慧和良苦用心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出了第一龙展览馆,它右边的墙上的壁画吸引了我的目光。原来是介绍古代的濮阳--卫国历史的。总共只有十来幅图画,当然介绍的相当简单,但如大义灭亲、城濮之战等也是非常有趣味的。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身边传来的了响亮而毫无拘束的笑声,原来是一个中国男青年陪着一个身体发福的外国女士也过来看壁画。壁画说明文字的旁边有英文的译文,虽然翻译的不很具体,但这位中国男青年也懒得给她翻译。他们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不时地传来那位外国女士的豪爽的笑声,像是在检阅军队。旅游特别是品味古代遗迹需要一个人静下心来,最好不要朋友,相信那位老外不见得看懂,也许自己的历史自己自己懂吧。
回到颛顼雕像的地方,根据导游的标识牌,我神往已久的会盟台就在前方,自然我就毫不犹豫的前行了。会盟台已经经历了二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可能留下多少原来的痕迹,一个高高隆起土台上长满了各种杂草和蓬乱了树木。想当年,戚城地处中原军事要塞,黄河在这里滚滚东去,水陆俱畅,地近殷都,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531年诸候各国曾在这里会盟十四次。战马啸啸、战旗飘展,歃血为盟,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外逐蛮夷,内平战乱。何等辉煌,何等豪迈!而今只有枯树、衰草在秋风中嘶鸣!
再往前走,穿过一个比较集中的游乐场所,一条东西走向高高的土墙挡在眼前,上面灌木漫长、杂草丛生,这就是著名的戚城遗古城墙了。城墙全部由土夯成,由于多年风化,已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城墙上被游人踏成一条只能走过一人的羊肠小路,这里天色已晚,暮霭渐起,夕阳为青色的天幕抹上几块金色晚霞,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墙外面高大豪华的现代建筑对戚城造成一种包围之势,不禁凄然。当我沿着城墙向北走的时候,路上碰见一个面目清秀的中年男子正调试着手中的二胡,一时二胡声穿过城墙上茂密的杂树弥漫到各个角落。似乎在哀叹昔日的繁华也似乎在哀叹今日的失落。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