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重要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化建设和国家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健全和健康向上的发展是一个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养成健康的人格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最根本的保证。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
新时期,新情况
新的时期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也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积极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地转换德育教育思和方法,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新的时期学生形成了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做德育工作也要根据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做出相应的转变。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多个突变时期,新中国的教育本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知识分子发生了断层,所有在中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直到九十年代末求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成才出路。因此当时求学是举国上下大家的一个共识。但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也给德育工作提出挑战。
因此当今上学已不是个人成才的唯一出路。“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时下人们求学的热情也远不如以前高。再加上社会上一些素质不高的从商和从政人员对子女的教育出是畸形的。他们自以为手中有钱和权就可以使他们的子女衣食无忧。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下,他们胸无大志,不思进取。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前几天的大河日报就就报道了一些贵族学校的子弟发拒绝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当问到他原因时,他们说:我家里有那么钱,我还上学干什么!可见金钱万能论已经深深地腐蚀了学生纯洁的灵魂。
影响当今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
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当今学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学生这种思想的形成有两种原因:
一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而且许多家庭也越来越富裕,他们对子女的许多要求都可以称为惟命是从,从子女的溺爱到了一种惊人的地步。再加上从小没有学会和人相处,因此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和蛮横霸道的性格。一次一个学生犯了错误,被多次教育后仍然不知悔改,就通知家长协助教育。当家长到来时看见老师大声批评他的孩子时非常惊恐,在背地里小心翼翼地说他们在家里是根本不敢这样大声批评他的。这足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陷。
另一个原因是西方思想的影响,自从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就伴随着西方的电影、小说、游戏、卡通和其它的传播媒体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对中国的青少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们用自己单纯的思想用片面对理解西方的民主和自由,以为不受约束,不受管制就是最大的民主和自由。这样他们往往以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去评判老师和学校的各项工作。因此缺乏一个公正、客观的标准。前段时间被传媒炒的沸沸扬扬的中国的中学生被美国的旅馆赶出去的新闻的确值得我们的沉思。他们在旅馆里面大叫大嚷,严重地影响了周围人的休息。这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中学教育的一个不光彩的地方。
综上所述,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不容乐观的现象。所以这些现象一定要引起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一定要更细、更有耐心,要做更多的工作。可见中国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在新时期怎样才能做好德育工呢?我觉得每一德育工作者应该有以下素质:
一、发自内心的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教师虽然被世俗冠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就中国教育界的现状,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所得到的社会回报和他们的辛苦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因此要想做一个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定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当然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而且德育工作的对象往往是一些思想道德或者是心理素质有问题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道德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想要在短时期内对他们的这些缺点和不足进行改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二、重视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
自从一个人进入学龄阶段,在以后十多年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也可以这样说,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和形成与受到的学校教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亲其师,信其道”只能当一个学生接受一个老师时,他才可能听从这位老师的教育、劝告。当一个人一旦站在三尺讲台上,他就要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心世界,不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特别是高尚的思想品德都是一位德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老师都能在学生竖立强大的威信,为学生所信服,才能在思想教育的工作以人格的力量感化那些思想有缺陷的学生,取得等量齐观工作的巨大进展。假如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一套,在实际生活做的是另一套,那么这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无疑会大打折扣。会给德育工作事业非常大的困难。
三、爱是德育工作的指南针
德育工作说到底就是思想工作,这种工作是通过作用学生的心理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只有对学生怀有无私的爱才能放弃对学生们的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旦学生理解到的老师工作的最根本的动机是出于对他的爱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对教育的一种不信任甚至是抵触情绪。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得到重大的转变。只有当我们怀着一种爱心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教育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自尊、有感情的人,而不是当作一种完全被动的没有主动性的对象。
我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所以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我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以前我只是从自已的角度出发来看师生关系,老是埋怨他们思想幼稚,偏见、傲慢,与学生的关系闹的很僵,学生对我说的话也充耳不闻。我的工作一度陷入一种非常困难的境地。后来我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以无私的爱去打动学生,用温情去感化他们。从而使师生关系进入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阶段。一些学生也慢慢地愿意和我接近,和我聊天,甚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诚肯地给我提出许多教学上的建议,使我的教学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
四、到学生中间去是德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孙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然作德育工作并不是与敌人的生死搏斗,学生在求学期间,是形成人生面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无疑他们的思想许多都是幼稚的,需要纠正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高估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处理事件的能力,不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但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学生和老师的确是一对矛盾。只有知道学生所想,所思,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十分准确地了解学生呢?我认为一位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师生实现及时、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师生之间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教师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了解学生时避免先入为主和想当然的偏见和错误。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感化。
(二)紧跟时代潮流
处于青少年的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爱追赶时代潮流,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这个特点,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体育、军事、爱情构成了学生兴趣的三大支柱。作为教师,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但要有所了解,也应该及时跟进事态、局势的发现,及时了解学生生理和心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教师能紧跟时间潮流才能使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鲜活的素材和榜样,才能真正去接近学生,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
德育工作不但考验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也考验着整个中国的教育。它既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跟学校的工作思路特别是教师的品德、境界有很大关系。当代高考制度的在在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阻力和消极影响。但本质而言,德育工作与高考没有根本的冲突,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时下德育工作的选择无疑是在德育和高考之间走出一条双赢的路子。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