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再是知识的代表和智慧的汇集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对知识的霸权随着近代文章的到来已经几乎丧失殆尽。经济化大潮使大众对知识的选择倾向于经济以及科技,传媒的吹捧,世俗的追逐,教师的角色便暗然失色。
高考指挥棒使整个中学教育几乎完全丧失了主动性,高中首当其冲,强大的冲击力已经涉及到了初中。在以家长层舆论导向和学校政绩及生存压力导向的双重压力下,中学教育已经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性和机械性。知识的传授已经对教师来说已经不是一种主观诉求,而变成一种谋生和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教高中的教师高中水平,教初中的教师初中水平",中学教师已经成为家长和学校的工具。
2."尊师重教"传统的丢失
"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师群体保持知识的优势提供了物质和心理基础,教师的个人价值在整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得到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黑猫白猫论"使中国人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大潮不仅使公众毫无顾忌地割断了中国的优良传统,也使大众的个体追求充满了功利性和盲目性。大众利用自己凭借钱财堆积起来的价值观和自信心,幼稚粗暴地施加在对教师行为的评判上,家长利用自己手中的钱财换取一种受教育权力被一些家长甚至学生看来是一种公平的等价交换。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叼难和苛求在这种背景下就成了一种必然。教师的价值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出现迷失,固守知识的价值重心出现偏移,教师的知识视野越来越狭窄和僵化。
3.浮躁的社会气氛的影响
中国经常近30年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的视野,大众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认识由兴奋自豪逐渐变成一种崇拜和迷信。尚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产生了畸形的个人奇迹般的发展模式,这种现象更进一步激活了大众对财富与权利的追求,这不但使 大众矮化了教师的职业形象,而且使教师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出现不满和消极情绪。浮躁的社会气氛使很多教师很难静下心来研究教育问题和自我的充实提高。
4.更易成为社会的焦点
时至今日,社会对教师依然有很高的心理期待,教师依然被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大众的这种心理期待使社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提出了高于其他行业的要求,个体教师在行为上的不规矩,不检点都会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这使得教师这个行业很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新闻媒介有时为了取得新闻效应会有意无意地过度关注教师行业的个别行为,从而直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个别教师引诱、奸淫学生的报道就很容易成为大众饭后的谈资。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已经做到一日千里,5分钟前你在教室里的言行举止,5分钟后可能通过学生的手机、摄像头发布到网上,前些天网上流传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的视频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所以,教师的言行一不小心就成为社会的焦点,在将来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5.小知识分子顽疾
小知识分子应该是教师对自己的合理定位,这个称谓很好地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众多特点。封闭是对中学教师特别是对高中教师生活特点的一个精确概括。来自学校的敲骨吸髓式的对教师个体资源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使教师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天到晚奔波在自己的岗位上,备课,批改作业,讲课,开会,听课,评课,找学生谈心,写教案,做总结……,教师已经没有时间提高和充实自己,三点一线式的学生式的生活使教师的目光只会注意眼前的一日三餐,眼前对学生分数的斤斤计较,由于自我封闭造成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面对这种鸡肋式的工作,要么跳曹,要么安于现状。安于现状的教师成为教师的主体,由于自我空间遭到不合理压榨,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牢骚是教师发泄自己不满的最常用方法。这使得教师"穷酸文人"的角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