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逻辑推理法”

群振 4月 21, 200818:59:47教学心得3,420阅读模式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文言文分割为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以及文言文阅读等若干板块。这种做法本意是通过对文言文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达到全面深刻地掌握文言文知识。但在现实教学中,主要是强调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知识的积累与罗列,文言文阅读方法只是“粗枝大叶”地泛泛而谈,大部分人认为,文言文的学习就是文言知识的积累,只要积累的多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了。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说起文言文知识来总是头头是道,但一遇到整篇的文章的就总是不得要领,一脸茫然。实际上,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很多是“断章取义”,这主要是学生平时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支离破碎”,只是无效知识的堆积,没有结合阅读实践把它们转化成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言文大意的整体感知逐渐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我们可以训练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法”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阅读中的困难。

“推理”是指由已知判断他推出未知判断的方法。“逻辑推理法”是指在文言文阅读中利用文言文自身的逻辑特点,利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进行适当的推理,以达到理解未知文言文语句的目的。这种访求可以帮助学生扫除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从而迅速、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大意。结合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在文言文阅读中可以运用以下逻辑方法。

一、 语言逻辑。

文言文的语言一般有对举性和简洁性的特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或三三对举的例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所以应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翻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如2004年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举词语“迁”。“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2004年辽宁卷11题对“尚”的考查。“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尚”意显然可从后面“嗤”字推演出来。“嗤”的是“鄙碎”,是不好的,那“均平”却是好的,“尚”当与“嗤”意相反。

又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要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

省略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主要是承前省略,比如在文章前面已经对人物的姓、名、号、字、官职等有一个详细的交待,在后面的文章里就简称其官职、或者字、号。这样有的学生对前面的交待不注意,所以可能把人的字、号等看成一个普通的词从而导致错误。比如2006年全国卷语Ⅰ文言文,文章开头交待:“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后面“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句中的两个“远”都是指的“何远”,而不能理解为“远近”的意思。

二、模式逻辑。

大部分文言文有很明显固定模式,如果我们对它的模式比较熟悉,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关键内容,不被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干扰阅读进程。

比如现在高考所选用的文言文“一人几事”的记叙文,文章一般在开头介绍这个人的姓名、字、号、籍贯、出身等,这个地方很容易出现一些很生僻的字,这些内容只是文言文一种格式,一般不是重点考查的内容,所以对这些字的读音和意思都不必深究,否则会得不偿失。

表官职的任命、升迁、调动、兼职等词,在高考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颇高,比如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这类现象就有六处。表示任命官职的一般模式是“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地点/上司官职+上司名、号+所任官职”比如:“擢为宣城太守”,擢:表提拔官职,宣城太守,官职。同时我们也要要求学生熟悉常见的一些表示官职任命或者变动的专用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类:

1.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2.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3.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三、因果逻辑。

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对文言文个别句子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语境,要根据事情的因果关系去推理。

比如翻译句子:“瑀微时,尝自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有的同学对“辱”“报”翻译不正确,就是因为脱离的语境孤立地去思考当然只能胡乱猜测,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自拟贵人耶?”悉使著芒矰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棰。”从沈瑀对那些富人的严厉惩罚看,可以看出“辱”表被动,是事情的起因;“报”翻译成“报复”,是事情的结果。

四、向善逻辑。

由于高考肩负着引导教育方向、选拔人材的使命,所以在高考所选用的文言文老是有很严格的的要求的,大部分都是叙述一个正面人物,这样的人物一般又有以下美德:清廉、正直、有才干、非常孝敬父母、疾恶如仇、乐于助人等等,这也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大意。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逻辑推理法”,立足于整体,通过文章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文章内容的相互关联,在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的基础上,快速而准确地对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进行分析理解。运用恰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4月 21, 200818:59:47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写给高二15班同学的一封短信 教学心得

写给高二15班同学的一封短信

——开学前,致即将返校的你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虽然未曾谋面,但一想起我将要和可爱你们一起渡过两年不平凡的岁月,我就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于是写下来一些可能不太完美的话和你们共勉! 开学了,不必焦虑...
庠序之教解释梳理 教学心得

庠序之教解释梳理

关于孟子作品《寡人之于国也》中“庠序之教”两类学校的解释人教版教材与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不同。经过梳理,教材的解释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