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系列之“师生关系篇”

群振 5月 7, 200820:41:03本博成长4,511阅读模式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纲要》在论述学习过程师生有关系时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所谓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提问为中心,教师即学生被看作接受知识的的容器,从而出现被动学习的一种师生关系。伴随而来的就是当时教育界著名的“一碗水和一桶水”的理论。另外,所谓的“以教师为中心”,笔者的理解是,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活动中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学习方法的提供,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内容的选择等等这些都由老师规定。另外教师的中心地位还表现在话语霸权上,整个社会对老师的工作基本认同,是一种肯定和表扬的倾向。教师有批评以及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对待甚至处罚学生的权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当代师生关系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知识分子出现断层,大家面对十年浩劫后的难得的受教育机会,已经迫不及待,从小学到大学,汲取知识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人们当时还没有机会对师生进行反思,所以师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被过多的关注。从8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在自身摸索经验的同时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伴随着国外民主自由思潮的涌入,师生关系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

四、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1985-1995这十年,中国推行素质教育,这时西方的教育理念开始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开始反思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其中两个方面的动作比较明显,一个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一个对老师角色的反思。伴随西方民主自由思潮的进一步涌入,学生的民主、自由意识开始觉醒,再加上这个期间,由于个别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由于方式不当,出现致伤、致残、甚至个别导致学生自杀现象,于是一个声势浩大的对教师行为的讨伐运动,《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都在这个时期颁布,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权力不断得到强化,在当时的一期《辽宁青年》上有一篇文章《学生拥有的50项权力》,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倾向。由于社会的压力,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也频频向教师施压,学生的自我权利意识被鼓励,被强化。

1998年至今,中国相继进行了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进入新课程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的尝试,这期间的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还是借助西方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来武装自己,明确并逐渐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对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独立性、平等性做了明确的说明。强调学生的自由和权利一直成为教育界纠偏扶正的重要内容。

另外两种情况也对“师生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中国的入学高峰的来临,由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生育高峰而慢慢成长起来的学生在几年纷纷进入高中和大学。尽管高校招生人数在1998年以来连年成倍扩招,依然满足不了中国适龄学生的上大学愿望,高考竞争越越激烈,这种竞争对学校的生存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升学率高的学校发展迅速,最典型的比如黄冈中学,比如北京四中。而高考成绩不好的学校出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学校为了吸引学生,就把这种压力转嫁给教师,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义务,以教师受不受学生欢迎作为考查教师的重要标准。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006年以来,各个层次学校的入学高峰相继度过,而已经壮大的学校规模却无法感马上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加剧了学校间的竞争,学生的多少已经成为学校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以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保姆式的教师服务作为资本,学生在学校之间的拉拢中足以地位得到空前的巩固,另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收费制度的改革,农村、乡镇甚至是县城的学校变得空虚甚至倒闭。校长为了保住学校,不惜一切手段吸引、拉拢学生,比如学生选教师制度,教师为拉近师生关系进驻食堂制度,教师陪宿制度,在一些地方已经充分展开。于是学生成为学校最重要的阶层,他们的喜怒哀乐时时刻刻牵动着上至校长下至教师的神经。这时,班里的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就是可以决定一个教师的进退、取舍。教师的生存、发展空间被压榨殆尽。

五、“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新解

中央教科所科研管理处的郝志军老师,在他的文章《人学视野中的课程建设》中对时下的师生关系有一段非常理性、客观的评价:

“过去讲“教师中心”不对,今日讲“学生中心”也有片面性。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这固然没有错,但也不能忽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含义应当是“生本”与“师本”的统一,发展的真正含义应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句话有相对性。”

教育改革,矫枉必须过正,时下不合理的师生关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且它也与我国人口状况、教育体制、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当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它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另外“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这句话本身就是片面的,它忽视了教师群体的利益和地位。学生的成长不能,也不应该以牺牲教师的利益和权利为代价,这样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学习的成长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地位、权利、利益首先应该得到学生认可和尊重,不然只能弱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其次应该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社会不能把属于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强加到整个教师群体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也是违背良心道德的。完全按照学生和家长的愿望不一定能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材。

六、当今高中师生关系管窥

作为一位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我对时下的师生关系深有感触。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形式化,无意识,非持久性

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有着明显的性质界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它首先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和持久性。不平等性在于教师拥有了家长的权力,而且这种家长的权力是古代是相当大的,比如申斥权,责罚权。现在的师生关系已经出现了形式化和无意识化,形式化主要是师生关系主要是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以及围绕学生学习而形成的互动活动。但这种活动一旦结束师生关系也可能走向终点,表现在很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还算有礼貌,但下课之后看到教师根本不加以理会,形同陌路。等学生毕业之后,更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是谁了。

2. 易出现隔膜和误解

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非班主任的任务任课老师,师生之间的沟通主要局限于在课堂上,围绕着学习的有关问题展开,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问问题,所以师生之间缺乏相互了解的机会,再加上第一点说的,学生本来师生观念淡薄,所以,师生关系易出现隔膜和误解。

3. 功利性

时下师生关系的功利性在师双方体现的都比较明显。教师的功利性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出发点不一定是“传道,受业,解惑”,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家长背景,个人感觉为出发点。而学生的功利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尊重这个教师,主要是看他是不是班主任,他教的科目是不是重要,这个教师对自己好不好等。师生双方在与对方交往时由于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师生之间本来很圣洁的关系变得复杂,双方的行为都因为目光的短浅、狭窄而充满功利性。从而造成当今师生关系的淡薄。另外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收费形式的存在使学生和家长都感觉到拿钱上学,无所谓谁欠谁,教师所做的工作都是天经地义的,对教师关系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4. 权利和义务的不均衡性

时下过分强调学生的权利,和教师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其实是矫枉过正的结果。但大家的确忽视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权利和学生的义务。 《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三款明文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班主任实际拥有以上权利外,一般的任课教师无法评定学生的品行,一般的学生也根本不会把任课教师当成回事,一般称呼就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甚至老师姓什么都不知道,上课迟到、睡觉、说话,任课老师根本没有办法,因为即不能罚站,也不能训斥,罚抄作业也是变相体罚,学生都聪明着呢,你老师能把我怎样啊。北京海淀艺校的辱师事件只不过是被人传到网上而已,那些没有被传到网的不知道有多少。有一次我到一个兄弟学校送文件,也是一个年已花甲的老人与一个学生在教室门口对峙,旁边是一群看热闹的学生,心里很难过。

七、师生关系应回归理性

社会在发展,师生关系发生一些变化也是理所当然,但师生关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关系着一代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师生关系好则两利,坏则两伤。在师生交往中,社会强调学生的权利是合理的,但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弃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尊师重教传统。教师以其自身年龄、学识、经验等等方面都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是主导者,是受尊重者。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无疑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学生的成长既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只充满着快乐和自由,个别学生在成长过程由于个性的差异,可能出现挫折甚至是生命的意外,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经过磨炼的学生不会成为的栋梁之材。赋于学生太多的特权,就会使学生变得失去伦理、道德,变得懒惰、自私、冷漠、尖刻。国家倡导师生关系的平等是对的,但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热爱,以及自我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的品质。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5月 7, 200820:41:03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