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腾讯网5月1日的消息,河南省高中新课改工作启动,新课改方案也已经公布,那么这意味着中国教育新一轮声势浩大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高考模式改革已经由2004年原来的宁夏、广东、山东、海南四个试验省份到新增福建、浙江、辽宁和安徽四个省份到现在的进行全国推广普及阶段,这轮巨大的冲击波首先冲击了河南。那么到底新课程改革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改革,它的概念、内容、特点、意义分别是什么,笔者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结合有关资料进行一系列的专题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有用的信息。
其实河南省的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未雨绸缪,早在07年暑假,全省各地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新课程培训,河南省请来了 中央教科所科研管理处的郝志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赵德成博士,北京第五中学的梁捷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程光泉博士进行了巡回演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界在对我国创新教育反思的基础上,于2001年提出的新的中国宏观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改革。它是一个战略性,系统性的,教育改革的伟大工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介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三、新课程结构“模块”
“模块”是组成新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所有的新课程内容都以模块的形式出现,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分,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特别是结合自身的爱好选择自己要学的模块,修完学习就可以顺利地毕业。比如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四、校本研究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和指导网络。
五、毕业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 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