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的“非正式交往”

群振 5月 29, 200821:17:54教学心得2,820阅读模式

【摘要】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积极健康的学校教育模式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因此,师生关系,师生交往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相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正式的师生交往,师生课堂以外的互动、交流,也理应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师生关系 正式交往 非正式交往 隐蔽性 随意性 直接性 针对性 平等性 灵活性 深刻性 长远性 盲目性 功利性

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备课勤勤恳恳,讲课也一丝不苟,但学生听课不认真,配合不热情。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而是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看自己是不是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的交往上存在问题,从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问题得到解决。不然,这不仅使师生关系陷入不良循环,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本人的专业成长。教育工作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工作,魏书生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鲜活个体,所以工作不能不能把视野局限在课堂上,只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正式交往”,还要重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它是一片更广阔的师生交往的新天地。

教师与学生的“正式交往”是指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建立的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例如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以及围绕小组活动、作业批改、试卷评讲形成的师生互动、交流、交往。教师与学生的“正式交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一向受到大家的重视。“非正式交往”指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以外进行的交流活动,小到学生见到老师问好,大到师生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的兴趣与爱好的探讨,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却往往被一些教师忽视,教师如果适当运用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将会极大地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有以下特点:

一、隐蔽性与随意性。

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印象关键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受当时特殊的环境和他作为教师职业的束缚。在课外更能表现一个老师性格与品德的真实情况。所以学生更愿意了解平时的教师。“隐蔽性”指老师与学生的交往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并不被大家重视。“随意性”指这种交往不像课堂教学活动那样经过精心的设计,没有明确的目标、过程与时间限制。

例如一个化学老师前几天,他在路碰见了他的学生张广耀,于是主动与他打了声招呼。据说,这个学生回到班里之后,激动了老半天,并向他的同学说,要下定决心,一把化学学好。在这位化学老师看来主动和这位同学打招呼也许是无意识的,是一种很随意的行为,但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二、直接性与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整个班级,这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一对多”的发散型交往模式,老师的授课和提问大部分情况下是面对全班同学的,这样就显得范围大,对象笼统。而在老师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中交往的范围就被大大缩小了。这种交往活动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交往的目标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能是针对某几个人或一个人,可能是谈心也可能是一场推心置腹的私下讨论。师生间的这种交往超越了课堂纪律的羁绊,师生间便拉近了心的距离,由于此时教师面对的是几个或者一个学生,双方就关心的问题进行相对集中的交流与探讨,为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对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句问候和关心,便会被学生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以后这位学生遇到问题也许会主动找老师解决,甚至使学生与老师变成一种朋友关系。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即使教师工作再卖力也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可能被学生看作“例行公事”、“理所当然”,而课下教师的关注、关心、关怀就会被学生理解为老师很重视、很在乎自己,甚至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例如我所的一个学生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听mp3被我当场没收,课下找我要mp3,而且口气强硬,我指出了他做法的错误,并心平气和地给他讲了正确的做法,后来他才给我讲了心里话,他觉得我放弃他了,不管他了,他才故意与我顶牛。我就把实际情况告诉了他:老师也是挺在乎他的,只是他小毛病多了些,只要他愿意改正,老师很高兴管他。在后来的课堂上,我提问他,走到他旁边停下来给他以关注,他终于变成了一个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的好学生。试想,我如果不在课下与这位学生进行交流,即使课堂我讲课再精彩也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平等性与灵活性。

在学生当中有些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往,主要是因为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中,教师总是占有优势和主动地位,比如身份、知识、年龄等等,学生往往处于劣势和被地位,师生关系这种天然的特性,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再加上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因此有的学生甚至连招呼也不愿打,更不用说对老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心里话了。这种情形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而教师与学生的在课下的“非正式交往”,师生角色得到淡化,双方的交往和信息交流是以相相对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学生更容易打破心理障碍向老师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老师就会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情绪波动、学习状态,使教师不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思想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在平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特定的手势,一次短时间的谈心,都可能在学生的心里激起甜蜜的涟漪,都可能使双方的误解、隔阂涣然冰释,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教师的工作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也可以采取以“论坛”“电子邮箱”为主要手段的网络交流形式,也可以开辟“师生心语专栏”,形式灵活,方法多样,让老师与学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往。

当然,在师生的非正式交往过程中,教师依然处于主动地位,教师要放下师长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心态与学生进行交往。充分发挥自己的亲和力,保证师生非正式交往的顺利展开。

四、深刻性与长远性。

集体授课的班级制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日常授课往往只能针对班里的大多数学生,再加上当今中国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负担很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因为老师与学生,特别是一般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往往只局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造成了师生双方都缺乏相互的了解,有的教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很少能叫出名来,学生上了三年学也不知道任课老师的办公室在什么地方。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时有发生。因此,时间长了只要能导致师生关系趋向淡薄。这不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不能说是一个好现象。

由于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主要是集中在老师与个别学生的交往,双方交流的内容就不仅局限于学习,其他的如人生、事业、理想、甚至爱情都可以作为双方共同探讨的话题,因此师生间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双方就可以进行比较深刻的了解,双方都可能摆脱各自的顾忌进行促膝长谈,通过表达心声、互动交流,不但可以消除误解,甚至可能由刚开始的师生关系慢慢演变为朋友关系。因此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学生的毕业而终结,甚至可能成为终生的朋友。

我的两个学生,已经毕业三年了,但双方依然保持着师生加朋友式的关系。这两个学生原来都是问题学生,我不仅在课堂上对这两个学生关心、关怀,在课外更是给了他们莫大的关怀和帮助,因此,他们觉得这位老师比较亲近,不但喜欢上了我教的科目,而且愿意打开心扉,向我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并顺利考上大学。双方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师生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老师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中,老师的身分发生变化,由“传道、受业、解惑”者变成与之身分平等的交际对象,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突破由于师生身分不同而造成的障碍,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老师放下架子再与学生交往,才能真实地发现学生的喜怒哀乐,发现学生优点与不足,才能更充分进了解学生。 但教师在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中也

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的交往要以与学生的“正式交往”做依托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与学生的“正式交往”依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的固然重要,但它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传道、受业、解惑”的主导地位,不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教师无疑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里手。如果一个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过关,而企图通过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讨好学生,只能适得其反。另外,一个教师只有在课堂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课下的“非正式交往”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学生本来就对老师充满敌意,否则可能被学生拒千里之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中要做到“严而可亲,威而有信”。

从小的方面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从大的方面讲,学生大部分是未成年人,是被教育者,而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向导甚至人生的指南针,担负着“教书育人、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中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能求一团和气、皆大欢喜,而失去教师的原则和立场,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而偏袒个别学生,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暗示、提醒、警告甚至严厉的惩罚。教育的威严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只能这样才能使各项教育目标得以胜利实现。例如有的教师在平时和学生称兄道弟,对学生一向和蔼可亲,结果他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为所欲为,班里经常乱作一团,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在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中杜绝盲目性和功利性。

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是“正式交往”的延伸,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在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交往中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要时时刻刻注意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引导与影响,不论是与学生的谈心还是就某一共同兴趣进行交流,都要抱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把它当成自己的工作,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机对学生进行行当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走向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发展道路,而不能为了一已私利故意拉近与个别有很好家庭背景的学生的关系。这样不但违背教育的初衷,更会在学生当中产生不良影响,使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

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老师真正地拉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及时了解学生的爱好期盼以及特殊时期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开阔视野,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军事、娱乐等内容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师生在交流中也会有共同话题,在交往中产生共鸣,从而拉近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在NBA比赛、奥运会举行期间学生的情绪可能比较活跃,学生在上课时如果有点活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对学生和课堂进行有效的引导、控制。找学生谈心也可以不经意间军事热点作为切入点,即活跃了气氛,也拉近了与师生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领路人,是事关民族兴亡的百年大计,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但在课堂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课下与学生的交往中也应该为人表率、谨言慎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许你不经意的言谈举止都给学生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培养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  作者:李万辉

《浅谈班主任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作者:黎洪盛

(本文近期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文教资料》上)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5月 29, 200821:17:54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写给高二15班同学的一封短信 教学心得

写给高二15班同学的一封短信

——开学前,致即将返校的你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虽然未曾谋面,但一想起我将要和可爱你们一起渡过两年不平凡的岁月,我就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于是写下来一些可能不太完美的话和你们共勉! 开学了,不必焦虑...
庠序之教解释梳理 教学心得

庠序之教解释梳理

关于孟子作品《寡人之于国也》中“庠序之教”两类学校的解释人教版教材与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不同。经过梳理,教材的解释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