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探微

群振 7月 7, 200820:08:40语文杂谈3,174阅读模式

新材料作文是在话题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求学生以提供的材料为立意的依据,不限制话题、文体的高考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有时被称为“后话题作文” “题意作文”或“命意作文”,它实质上是一种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互相杂糅的形式,综合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两方面的优点。新材料作文最早出现在2006年高考试题的全国Ⅰ、Ⅱ卷和山东卷,2007年增加到五套:全国Ⅰ、Ⅱ卷,北京卷、湖北卷和宁夏卷。

新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曾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
  按照正常的作文步骤,认真审题、使之切合题意,是学生在作文要迈过的第一个门槛。审题就是“正确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确立中心意旨”。而立意是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立文章的主题。“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而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新材料作文是一种新的高考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给学生的审题带来相当困难。再加上广大学生受到话题作文惯性思维的影响,对这种新的高考命题方式不了解,不熟悉,不适应,特别是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对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对材料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的准确提炼。
  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要点之间的区别及出题人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通了材料,掌握主要内容,审题才会有一定的准确性。
一个生物学家在一家农场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问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主人说:“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在鸡舍里长大,所以它一直不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应该一教就会的。”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又失败了。第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和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奇迹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了一声胜利的长鸣,冲向天际。
  我们可以对材料中以下重要信息进行提取:生物学家、鸡舍、老鹰、教授。这样我们可以每一个元素为出发点,进行立意尝试。
  2. 抓住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有时是材料中对某一方面的没有明确的说法,有时是作者对问题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有时是命题者变换了一个角度,有时在材料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使人疲惫的还是远方的高峰,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通过对材料的的掌握,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信息:高山、疲惫、鞋子、一粒、沙。
然后对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进行发掘:

高山——目标、终点、成功

疲惫——失败

鞋子——日常生活

一粒——很少

沙——小

从而得出立意:影响我们成功或前进时的是平时生活中不容易发现的小缺点、小毛病。

   3. 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环节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找到了审题的钥匙,如表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要等词语,句式的因果、转折、条件等。例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按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迷惑烧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审题立意时只要抓住材料中的两个核心句——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和“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作文的立意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与2006年全国卷的两道题和今年全国Ⅰ卷、Ⅱ卷的作文题相比,本题已经用两个“有人评论说”半透明了材料的含意。
  4. 掌握必要的推理方法
  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推断与想象应注意两点:一是推断的和想象的根据要充分。这“根据”就是原文的内容。原文的内容是推断和想象的前提。条件必须充分。如果不充分,推出的结论便不正确。二是推断要合乎逻辑。这里所说的合乎逻辑就是符合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规则。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用类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可比性。例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寂静的夜晚,大理石地板对英雄雕像说:“瞧你多么风光,人们在你面前顶礼膜拜;而我却被人们踩在脚下,默默无闻。”雕像说:“当初你忍受不了工匠的雕刻,就只能做一块地板。”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人们在你面前顶礼膜拜”,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忍受工匠的雕刻”则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即经过某种困难、磨难的洗礼,“忍受”意味着某种付出、损失甚至牺牲。因而整个材料在赞美一种在逆境中拼搏奋斗的精神。有的的同学根据材料中的“当初你忍受不了工匠的雕刻,就只能做一块地板。”得出立意:气节决定成败。这个推断的根据就不充分: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气节问题,“忍受住工匠的雕刻”只是意志坚强,有拼搏精神。又如,有的同学把雕忍受住了“工匠的雕刻”理解成把握住了机遇,相对而言大理石地板就没有把握住机遇。从而得出材料的立意“把握机遇”,这样的类比推理是不成立的。因为雕刻在性质上更多的体现为磨砺而不是机遇,所以二者没有可比性。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7月 7, 200820:08:40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趣味调侃——读书可解万般难 语文杂谈

趣味调侃——读书可解万般难

【此言谐趣也有哲理】 长得太矮怎么办? 读书。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太穷怎么办? 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 长得丑怎么办? 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卷太厉害怎么办? 读书。 读书破万卷。 ...
南越国重现天日(视频) 语文杂谈

南越国重现天日(视频)

广州的一个施工队施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于是迅速联系了考古专家,专家现场见到这块石板之后,专家们显得非常惊讶,并且表示终于找到了,在通过进一步的考古挖掘之后,在石板下面有着一座古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