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文怀有很大的畏惧心理。主要表现在,在作文课上,在两节课的时间里,他们居然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来,他们要么是看语文的其他知识,要么是在那里苦思冥想,更有甚者,坐在座位上发呆。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原因使他们在写作这个问题发生了困难:
一是“空虚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代中学生由于视野开阔,爱好广泛,只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学生就可以把自己不经意的所见、所闻、所感化为滚滚而来的作文素材,因此“知识储备”不是问题。而“情感储备”“能力储备”则需要老师在平时训练学生学会以文学的视角审视生活,通过勤奋的练笔演绎生活。这样才能在写作时对题目有所触动,才有能力把感触化作源源不断的文字倾泄笔端。
二是“挫折感”。
魏书生的做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为了避免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产生“挫折感”,他刚开始训练学生写作时,只要求写一句话,然后要求写一段话,接着是两段话……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收获的不是挫折,而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逐渐喜欢了写作。
三是“完美感”。
有些学生偶尔也写出几篇非常漂亮的文章。以后,每次写作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自己以前的几篇“杰作”,接下来就会拿以前写的那几篇优秀的文章与心中正在构思的文章进行对比,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构思不行,最后对写作也失去了信心。因此,在学生心中,把写作看得过于完美和神秘,结果思考和很长时间也不肯下笔。其实高质量的作文并不是只来自于一时的“灵感”,更多的时候,是对作文对反复思考,对语言反复锤炼,在某种程度上,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于学生把写作的成功看成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观点,教师不能一味地加以批评、否定,要让学生明白,创作灵感固然有其偶然性,但好的作文又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教师在平时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如鲁迅等的创作历程,让学生对写作的本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是“痛苦感”。
在有些学生看来,写作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机械地歌颂“真、善”“美”,而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不能表达出来,另外写作过程,从审题、立意、构思到到语言的反复锤炼,都充满着思考的艰辛,即使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也要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或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兰珊阑处”境界的过程。再加上文学创作有其偶然性的一面,这种“痛苦”的思考过程也许不一定会得到回报,所以,有一些学生就无法忍受这种写作过程中的“痛苦”,写作过程可能刚开始就很快终止了。
学生畏惧写作的“痛苦感”,有其自身惰性的因素,与学生对写作的误解有关系,也与教师平时的引导与要求有很大关系。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既要求学生的作文有一个比较品味、境界,又要注重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是拒绝学生表达自我,但不能肆无忌惮地甚至不负责任地胡说一气,而是主张用优美健康的语言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怎样用一种适当地方式稳妥地表达自我,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在这方面也要给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五是“陌生感”。
创作是把“得之以心”的思想、观点“形之于手”,即把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写作是考查学生再现生活的能力,由于平时缺乏必要的写作实践,有一些学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通过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好的文章是有感而发,但有了对生活的感触不一定写成优秀的文章。就像有些学生自己说的那样,自己不是没有感想,只是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如果尝试写几句话结果总是辞不达意,时间长了,对写作的更加陌生了。
学生出现“陌生感”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写作实践,现在高中生一般是每两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最多能写七八篇文章,再加上有的教师不能及时批改讲评,这个数目根本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由于现在大多数高中的班级规模大,让教师增加批改次数也不现实,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参加作文竞赛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写作实践。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