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 a. lǚ suō b. zhēng xǐ c. jiān jì qī d. měi yàng
2. B a. 大坝合龙 c. 瘐毙 d. 各行其是
3. A
4. D a.“好”字去掉 b.“而”换成“有” c.“确认和思考”换成“思考和确认”
5、C(这一项没有概括到话语的本质,只是就现象而说的)
6、D(“但职业是人从事的,应该权衡变通才是最理想的”原文没有表达,属于无中生有,不正确)
7、A(CBD三项的推断都脱离了原文的意思,属于任意推断而错误)
8. C 渐:逐步(训练),此题可由词性推断出来。
9、C (“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A 表转折/定语后置标志;B 构成名词性词组/语气助词“呢”;D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不译)
10、C (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11.⑴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大意2分,“之”1分,“厌”1分“至于”1分)
⑵没有战争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大意2分,“无故”1分,“虽”1分,“孰与”1分)
12.答:(1)(4分)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2) (4分)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13.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2)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14.(4分)答:讽刺。①情态动词的使用,“踹两脚”,“惴惴不安”,“侥幸”,表明作者对这种征服自然者的嘲讽;②数量渲染,“十几个人”,“一年半载”,“有人为他们准备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讽刺征服自然者并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才“征服高山”“展示了人类的力量”。(答题思路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15.答:(6分) ①征服自然,②破坏自然,③保护自然。
16.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人类肆意破坏自然,任意排放有害气体,导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就像把天捅了个窟窿一样。包含着对人类行为的否定。(2分)
(2)(4分)
①对比论证。数字对比,第四段中“几万年”、“几百年”和“几天”、“几分”对比鲜明,突出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
②举例论证。意大利女探险家,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片断等,事例典型,且角度新颖,说服力强。
(引用、类比等)
17.(6分)
答:①真正地凭借个人力量。
②凭借智慧而不是力量去推进文明。
③不是破坏、征服自然,而是放弃破坏,保护自然。
18.(5分)
⑴宣传酒的醇厚浓烈,吸引食客;
⑵既劝诫常人不贪杯,又刺激有海量者多饮;
⑶借猛虎之威劝客人留宿,以增加收入。
19.(5分)②①⑤③⑥④⑦
一,抓典型句,确定语段结构。②是导入句在段首,⑦是总结句在段末。
二,抓有关联作用的关键词确定句间关系:①③⑤中 “视界””洋人的视界”“古人的视界”“两个视界”提示三个句子从概括到具体排列。⑥中“更何况”表递进,看语意承③后。④句中代词“这”指⑥句中“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20.(5分)答案: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严峻。
答案中没有主体“我国”或“全国”扣1分,没有“目标”一词扣2分。
21:参考高考作文标准
【审题构思讲解】
材料说“快”时,用了“日新月异”,这样的褒义词;而说“慢”时却用了“值得玩味”的疑问句,其中又有“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骛远”态度鲜明的词语。至此,不难发现这段文字没有绝对否定或肯定话题涉及的“快”“慢”,就是因为它们毕竟只是人们外在行为特征,仅仅对这种外在的行为特征进行价值判断,显然是肤浅的;也就是说,无论这种外在的行为“快”或者“慢”,只有当它给行为者带来快乐幸福,它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意义。这就应该是两段材料的“含意”。
在审读清了材料含意后,接着,就应该根据作文题的中心问题,进行联系,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比如可以评说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联系中共十七大“又好又快”的口号,深入思考,为什么要把“好”放在“快”的前面?“好”标准是什么?
当然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我们读书为什么?我们赚钱为什么?成功的人生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会所追求本身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什么?是名利本身,还是幸福快乐?这种“意义”取决于“快慢”吗?如此思考,思路自然就打开了。
【文言文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要挟他们的上司,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