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是我工作一个重要内容,写的这方面的文章也多一些。
一、社会思想、教育改革的鲜明背景导向。
当代教育的改革实质上是对教 师队伍的改革,由于高考、中考制度的左右,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宠爱甚至纵容。教育领导和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往往加紧了对教师思想- - 、教育行为- - 的改变和控制,这种改变和控制由于中国教育界自上而下的依附关系、依赖关系而变得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大致反映了在当今的师生关系中偏离重心的不正常格局。
二、伦理因素的淡化。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曾经一度使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优胜地位,同时也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传承改革开放而来的自由思潮,在对中国人思想价值观进行大换血式的清洗的同时,也使当今的师生关系抹去了伦理的外衣。学生可以和教师称兄道弟,学生可以选择接受他们喜欢的教师,也可以拒绝他们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可以给教师起外号,可以定期给教师下评语,而这些评语可以与教师的前途、命运、职称相连。学生可以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势力给教师个人和学校施压,利用法律和媒体的力量使教师和学校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顾忌重重,并最终屈服于学生的某种意志。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逐渐学会用与班规、校纪管理和约束学生,学生习惯于游走于班规、校纪的边缘,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被教师抓住把柄。所以,如果在某些具体的教育环境里,如果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师生双方的对决往往变成一种智力游戏,师生间的伦理关系已经变成一种明存实亡的外衣。
三、金钱价值导向的影响。
金钱价值与师生间的伦理关系互为表里。这个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体现,一是- - 学生的价值追求。教师的劳动价值绝大部分人体现在金钱上,主要是工资与资金,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教师作为社会精英,作为“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的心理期待,作为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教师的这种金钱价值会被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在其他领域也可以得到,甚至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心理上存在一种心理冷漠。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个别不恰当的行为受到学生指责,这种冷漠心理会更加强烈。- - - - - 由于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在教育活动中,认为自己为自己的受教育行为付了相应的费用而不愿意受到教师的批语和他认为的不公平的待遇。试卷,我不做,你也得发给我,资料我撕了,那是我自己的事,是我用钱买的。这种行为也对教师的心理赞成了不良影响,为师生关系蒙上了阴影。
四、社会因素的介入。
学生是学校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在学校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往往会让人生厌,而校外的花花世界却五彩缤纷,充满诱惑。学生品行尚未定型,易变、虚荣、冲动等性格特点往往使学生形成攀比、爱好享受、喜欢走捷径。社会传媒、家长兴趣,夸大了社会上个别人成功的神秘性,传奇性,这样教师的社会角色就会黯然失色。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校生里很多学生都认为教师工作累,待遇低,以后不会选择教师行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在教育活动的权威性,使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不是被学习的榜样,而是被可怜者、被同情者。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