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有一篇有关勺子的文章这样写道:在单位食堂就餐,人们用勺子在菜汤桶里盛汤,盛汤后,应当把勺子挂在桶边,可有人或有意或无意地将勺子往桶内一丢,勺子常常会滑到菜汤里去,后来的人要从菜汤里捞起勺子再用,很不卫生。对此,人们一般 多提醒盛汤者要注意公德,不要乱放勺子,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食堂师傅将几把勺子换了长柄,长度超过桶高,勺子滑到汤里的现象很少再发生了。
搭一个花架
一考生
为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千年后,我们仍不免感慨,孟母作为亚圣的第一任老师,其功不可没。而她择学堂而居则正是为小孟轲提供了一柄长勺。
为什么换成长勺后,勺子滑到菜汤里的现象便很少发生?勺子的长短,是客观条件的优劣,如果主观意识到到位,较差的条件更易导致恶果。而长勺则无疑是优化的环境,人们在好的前提下,往往能被提醒去做好事,即使无意,也不致大碍。
上世纪有一个狼孩的故事。一个孩子被父母抛弃,吃狼奶,与狼共居。十几岁时被上山的人发现,带回“人间”,许多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帮助他重拾“人性”,可费尽周折,狼孩仍不改“狼性”--四肢着地,衣不蔽体,不会讲话,还总是意欲逃跑。几年“恢复治疗”下来,他只有三岁智商。我们不应责任狼孩,因为在智力发展至关重要的婴幼儿时期,他被人类遗弃,没有人及时为他提供一柄长勺。
刘墉的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件事:朋友请刘墉吃饭,去了一家特殊的中餐馆。说特殊,因为这里静。刘墉纳闷,一向喜欢热闹的中国人怎么突然改了习惯?原来这里的服务员在客人点餐时,总是将身体尽量俯低,凑到客人耳边轻声说话,仿佛生怕打扰其他人。这样一来,客人自然也“入乡随俗”注意到自己的声调。谁又能说,这餐馆管理者没有为顾客提供一把长勺?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你想在墙头看到牵牛花,先为它搭好架!
不是吗?如果我们能及时为我们的前方筑一座桥,一切惊涛骇浪都减小了它们的威力。甚至,走向成功竞变得自然而然。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的不顺,只是由于缺了那柄长勺。如果给我们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会做到更好,同样,如果我们给予别人便利也会更加顺利。那么为了能在每个远眺的时刻看到那一说朵朵热闹的喇叭,我们何不为自己为他人搭一个漂亮的花架呢?
【简评】本文能紧扣材料立意、选择、认证。语言简洁流畅,认证有力,事例典型,见地深刻,显示了小作者出众的才华和深刻的认知能力。
文章题目“花架”与文章前大半部分扣住长勺而写,使文章的内容出现了割裂,如果二者能在字眼上统一起来,文章会更加的完美。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