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农村教育工作

群振 2月 18, 200920:58:00教育观察2,938阅读模式

先看下面一组数字:

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温家宝总理也感慨道:“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新华社1月4日)
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最低,仅为31.2%。
南开大学近3年来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比较明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则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

一、中国城市化运动和农村学校的消减。

中国城市化运动使数以亿计的农民兄弟进城打工,他们带走了农村最强壮的劳动力、最聪明的头脑也带走了为数不少的优秀学生。农村学校损失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生源。这使农村学校的元气大伤。同时,学校不能得到当代农村精英势力的支持,因为他们的子女可能都在城里上学,学校的地位,学校的财政状况也发生了不妙的变化。十年以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也使农村学龄儿童大大减少。合并或者被取缔,成了许多农村学校的共同命运。

二、“两免一补”后遗症。

“两免一补”并没有使农村学校摆脱面临的困境,相反却却是雪上加霜。“水至清则无鱼”,在“两免一补”的政策下,学校几乎失去了全部财政权,拆散了因既得利益得以维持的农村教师队伍,他们脱离教育事业,投身其他行业,这样将是农村教育的一场浩劫。

三、“大河小河”利益链理论。

有一句俗话: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利益也是这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所以,农村在整个社会的利益体系来说,应该处于最末端。而学校又处于弱势职能部门教育系统的最末端,那么利益也是最末端。农村教师,没有地位,没有经济收入,没有前程。永远不可能吸取一流的人才。除非这种现状得以改变。

四、农村教育的社会背景。

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农村教育活动的最主要形式。而这一形式,离不开中国农村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农村这个特殊的群体,上述因素使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与受教育活动增加了许多变数。

农民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们去这些钱来为孩子缴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他们也会追问、关注这些钱的归宿,从而干涉甚至左右学校的财政运转,这些干涉有些是合理的监督,有些是猜测,有些是目光短浅的行为。

农民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固定的信仰,他们对求学的认识也许只是能不能挣钱,能不能就业,能不能体面。当学校教育让他们看到希望与成绩时,他们会义无反顾地支持,否则,对不起,读书无用会在一夜之间传遍整个地区。

学校的发展也会受到农村家族势力的干涉。这又使学校的发展,使一些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往往受到太多外来因素的影响,相反,在城里要好的多。

所以,我们审视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学校和教育局,而应该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农村甚至整个中国的大环境里去考察,才能找到出路。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月 18, 200920:58:00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 教育观察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一、张定宇(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 57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