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鲁迅全集》中的《坟》,这个集子的前几篇文章《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说实话,我看得是似懂非懂。因为里面除了外来作品、人名、地名的翻译与现在通行版本有所出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里面涉及到了太多的作品,有的我以前只是听说过名字。为什么在我们看来一篇普通的文章里竟然涉及到那么多的知识,冯老师说,当时他正在师从章太炎,走的是博学的路子。我想这确实是一个原因,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读书,加上年轻的优势,做到了博览群书,的确是为让人敬佩。
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要我们去思考:
一、战乱的年代,鲁迅先生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读书,而处于升平社会的我们,为什么没有,是我们懒惰还是社会的原因、社会影响?
二、鲁迅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人,几代人,与鲁迅同一时代的英雄辈出,他们不仅有个人的理想,更有拯救国家的理想,他们的无私成就了历史的进步,他们又让人想起清末那些一天到晚只知道为自己升官发财、买田置地的达官贵人们,他们个人富足安逸了,但国家却腐朽落后了。这究竟是个人的不幸还是社会、民族、国家的悲哀?
当代,社会的进步,不能只靠所谓的几个“几年计划”,更要大家的热情,责任心,有国才有家,我们呼唤这样的热心人。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