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 锻炼学生的文言文推敲能力。
- 掌握一定里量的实词。
- 回顾官职升降知识介绍。
二、教学重点:
- 推敲文言文的能力;
- 掌握官职升降的术语一
- 推敲疑难字词。
三、个例解析
1.常俯伏寺门:根据后面"令闻而矜之"推断卡"寺"官署。
2.令闻而矜之:根据后面"即解出亲",矝为"怜悯"
3.后永以事被考:劾查
4.恢皦不污于法:保持自己的清白。
5.太守坐法诛:因犯……错误或罪过。
6.选举不阿:袒护。
7.请托无所容:接受。
8.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当众
9.纵舍自由:舍的三个意思:
- 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 古代官称。前冠以头衔,名称及职权都不同: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 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犹称公子;舍人从何处来。
10.太守坐法诛。坐,因犯…罪或者错误。
四、补充给学生官职常识。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 、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
版: 授予官职;任命:华版为秦州刺史。—— 房玄龄《晋书》众乃版明为参军。明率宗党五百人,合诸军,凡四千人,复进讨健。《晋书·顾众传》又如:版檄(任命官员的文书);版职(以白版形式授予的职务或封号)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镌秩:降级,降职,同迁削。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五)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移:特指调任。如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李翱《故正议大夫……尚书韩公行状》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四、强化练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B、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容:接受
D、以示天下之私 私:偏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窦宪因是风厉州郡 迫胁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D、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译文:
②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译文:
【参考答案】
(1)答案:D(私:个人的)
(2)答案:C、因:介词,"趁机"/"根据"; A、以:介词,表原因;B、乃:连词,于是。D、而:连词,并且)
(3) D
(4) C( "故人"无根据)
(5)翻译:
①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
②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史校尉。众多指责、揭发从不回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今应该做的,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回避。"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任命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