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讲解方法之“科举篇”

群振 4月 6, 200923:19:32教材资料5,209阅读模式

一、教学目标、重点

  • 根据文章内容解决高考试题。
  • 明确并扩展文中出现的有关教育、科举文化常识。
  • 明确文言文中的重点词义。

二、明确重点词义,疏通文意。

1. 就正:请教

2. 恚读音:huì:怨恨、愤怒

3. 泚:cǐ,清、鲜明。

4. 以故:因为有事。

5. 春秋:光阴,历史,史书,时代名

6. 涴读音:wò

三、介绍教育、科举文化常识。

1. 窗课:旧称私塾中学生习作的诗文。

2. 邑庠:明清时期称县学。

3. 科举常识介绍: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科举发展情况】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另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四、强化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沈卷,类冗杂可删,讶曰: “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名流   询问

B. 素与郭,登门造访   友好

C. 王谛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 乃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心恚愤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 是益疑狐妄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C. 郭具言苦     其所涂留.

D. 似有春秋,始知其兆已寓意画也 不自选择,但决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3分)

A.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B.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于是渐不信孤。

C. 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D.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 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 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 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9. 断句和翻译.(9分)

(1)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2)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五、参考答案

5. D  录,抄录,抄写。

6. D A,“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B,“以”都是介词,因为。C,“所”结构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D,第一个“于”引出动作对象,由;第二个“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7. A “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是王生的行为。

8.C   郭生当时还没明白。

9.(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

①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

② 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

 

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乱,衣服、食品、器物,动不动就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有用意,它不仅不是你的祸乱,你而且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胡闹,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害人就像这样啊!

(群振根据相关资料对译文局部进行了修改)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4月 6, 200923:19:32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教材资料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一、描写处境困难  战胜挫折取得胜利 1.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哀”是悲愤、悲壮之意,不可理解为“悲痛、悲哀” 2.安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