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伦理及师生伦理
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 、习惯 、性格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
“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何智炫《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
“师生伦理”是指现代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产生的师生关系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的基本原则。当代的师生伦理应该最大程度地体现和保护师生双方的最大利益,从而使师生关系在师生双方的交往和个人成长中等到最大程度的积极作用。
二、师生伦理构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师生伦理应该最大程度地得到师生双方乃至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关系的广泛认可,它应该是相关方在自我利益得到切实保护的情况下对一种相对稳定、大家公认的一些行为法则所达成的共识。
当代伦理的贯彻应该脱离道德和法律层面的硬性支撑,变成以师生双方为代表的社会相关各方的自觉行为。
因为师生伦理体现并兼顾了主体双方和相关各方的切实利益,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新的伦理必然会逐渐形成,并被大家不约而同地遵守。因此,师生伦理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由于师生伦理形成的自发性,同时也决定了师生伦理形成的缓慢性。但师生双方作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利益体现了更多的一致性。鉴于此,良好、健康的师生伦理形成的越早,对师生双方特别是对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越有利。因此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是必要的。
当下,80后,90后的一部分学生深受西文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走向了自我,自高自大,自私,冷漠的人生发展不归路。由于学校教育的行政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社会伦理的丧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的教育学生的权力,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放纵,无视学生的错误甚至不健康行为,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师生伦理既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格意志的形成和培养。所以当下师生新伦理关系的构建存在很大的紧迫性。
三、师生伦理的发展脉络。
中国师生伦理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候主要是反映了师长及官方利益的社会伦理,也就是说,师生伦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赋予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强烈色彩。
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亲君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张良捡鞋,等,另有,毛泽东游览亲操船桨 以稿费贴补恩师感人故事。
可见尊师重道,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所看重,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教师仍然是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一个群体,个别教师的腐化堕落只是个案,它们的发生都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外在和内在原因,这根本不能作为不尊师重教的理由,而且不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对家长乃至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当代师生关系的特点
相互抱怨成为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作为教师的角度,教师认为自身的尊严得到极大的破坏和亵渎,往往以人心不古慨叹不已;作为学生一方,学生认为教师越来越迂腐,专横,讲课枯燥无味,只会一味地训斥、体罚甚至侮辱学生,不知道尊重学生,不知道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学生认为: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学习不好,不是我的错,是因为老师讲课不生动。
五、回归理性,构建和谐伦理。
师生双方相互抱怨甚至仇恨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局面。这样的局面,对学生来说,可能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主体的责任,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对方,这对于一个学生知识的积累、良好人格的形成都是巨大的伤害。作为教师,一味地埋怨人心不古,也不会使学生对自己变得更有礼貌。而且在这种心态下工作不仅失去了乐趣,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这对教师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作为学生应该勇敢地担负起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责任,“寓教于乐”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思路和境界,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兴趣可言,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用幽默诙谐的形式传达出来,即使有这种可能,也存在存在着教师自身能力、状态、外在条件的限制。总而言之,教师也是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学生应该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教师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够吹毛求疵,更不能把学习的责任全部放到教师的身上。
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老是怀念自己的初中教师多么优秀,课堂多么生动快乐。但,我们不可否认,一个学习阶段也有一个学习阶段的不同,高中阶段的知识范围,知识量,知识的深度,能力的培养相对初中而言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样对学生的自觉性,思考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一个人的认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对课堂水平的要求相应提高的许多。至少教师能否满足学生的这些要求,的确不一定是一个教自身能力所及的,因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他不但要对学生负责,还要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作为学生可能没有觉察到,考虑到,这样对教师是不公平的。
对一个学生而言,教师、教室、书本、多媒体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外在条件,这些条件固然重要,而自我的主观能力是外在条件无法替代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心态下,作为学生才能尊重教师,进而尊重教师的劳动。
作为教师,应该有勇气面对自己知识老化,观点不够新颖,爱摆架子,爱教训人的职业习惯,长期的伦理道德养成了教师惟我独尊的思维习惯,经常拿教师的身份来压制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抱怨人心不古其实只能让教师更加地去逃避现实。不能把自己看到学生的对立面,试想,一个学生的智慧也许无法和教师相比,但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智慧却足以让一个教师如坐针毡。放下教师的架子,真诚地与学生沟通,这样大家会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工作,这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六、师生新伦理的内涵。
1. 淡化角色感,以“人文性”作为根基。
师生关系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而这种利益诉求不可能单靠各自的角色优势实现,而是应该超越师生关系的角色局限,回归到“人”上来。
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首先或者在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在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上才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这样师生问题的症结就会迎刃而解。因为人与人的交往,相互尊重就应该是前提,师生交往有了这个前提,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地解决。这里,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应该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应该允许学生因情绪或者外部原因造成的行为的波动和异常。
作为学生,也应该认可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也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完美无缺,他们也渴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2. 继往开来,以“秩序性”作为向导。
列宁说过一句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和智慧相对集中的群体,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5000年中国文明就没有现在飞速发展的新中国。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这种地位,也养成了教师自负的性格特点,再加上中国几千年的“尊师重教”的文化积淀,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使教师有很强烈的受尊重的心理诉求。所以不论是知识的容量,还是年龄或者心理,在师生这对关系中,教师不可否认地应该首先赢得学生的尊重。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师生的交往才可能顺利地开始,并走上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3. 互帮互助,以“共同成长”作为目标。
“西学东渐”“网络媒体”“知识爆炸”“草根文学”,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受困于校园,疲惫于备课和批改作业,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的步伐可能相对显得落后。所以,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草根时代已经来临。教师不再是神圣的权威,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勇气和好的心态去面对。正所谓“教学相长”,立足于教育,学生的成长过程也肯定伴随着教师的成长,只有共同成长,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师生双方不能各执一词,只想到自己的成长,而忽略对方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不健康的,也不会长久的。
4.学会换位思考,以“开放心态”作为保障。
相对于“官本位”,那么教师也有“师本位”,学生也有“生本位”。这种观察问题的角度肯定是片面的,得出的结论也很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师生双方才能看到问题的全部,才能少一份牢骚,少一份抱怨,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
另外,要想做到换位思考,也应该保持师生双方沟通的畅通。只有及时地得到对方的真实信息,了解对方的真实状态,双方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
5.为便于贯彻,做到适当量化。
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川航负责招聘空姐的有关人士称:“当空姐除了整体形象要好,最重要的是要有亲和力、会微笑,比如在笑时要求露出8颗牙齿。”对人的行为进行量化,极大地减小了衡量和考核的难度,对付一些有争议的行为和做法,对付一些刁钻的人是很有效的。
鉴于此,这些做法也完全可以作为处理师生关系的参考,例如上面提到的,学生见到老师在一个什么样的合距离必须打招呼,老师地什么时间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给以回答等。
再例如,前一段时间大家议论比较热烈的教育、体罚学生的问题,教育部先是明令禁止老师体罚学生,前几天教育部又发话,班主任有权教育学生,对学生不管不问,是一个教师的失职。这样教师们就感到非常郁闷,管不是,不管也不是。因为,在此之前,教育部只是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但什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并没有做一个量化的规定,另外,教师不能体罚学生,那教师能干什么?所以,教育部不准体罚学生的禁令其实是因噎废食的行为。
七、师生伦理的社会性。
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事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不能孤立地看教育,不能就教育而就教育,它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千秋伟业,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期待着一种双赢的新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出现。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