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十六岁的侄女,一个九岁的侄子。侄女从老家过来,在我们学校求学,由于基础薄弱一些,学习有些吃力。
我一直觉得侄女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她肯定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今年暑假里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侄女学习态度的看法,并引发了我对学习心态的一系列思考。
9岁的小侄子学习成绩不好,这一直是大哥的一块心病。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总是嬉皮笑脸的,不懂事,也没有一点规矩。上次给大哥打电话,大哥告诉我,侄子的成绩进步了不少,我感到很是惊喜,原来并不是侄子突然开窍,而是我的那个侄女也就是他的姐姐在假期里“恩威并用”的结果。
可见侄女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她也知道一个学生应该好好地学习。那侄女为什么自己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刻苦学习,而喜欢去督促别人即她的弟弟好好学习呢?
显然,用“人都喜欢当领导而不喜欢当士兵”这样的道理去搪塞大家是没有说服力的,我想,我的侄女也也并不是完全因为学习的辛苦而放弃刻苦地学习。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令我苦恼不已的问题:学生很少按照老师的意思去学习,他们总是爱说话,似乎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我看来,当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学生不应该失望,他们只要努力地拼搏,一定能得到满意的成绩。
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们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经历过或者是曾经一直在尝试过去拼搏。但后来他们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们没有看到希望,他们也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胜利。当然这是一个让人有些失望的结局,但它却是一个事实摆到很多人的面前。
我曾经理直气壮的告诉我所有的学生,如果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不然就不上或者转学了了。后来我发现我做事情的时候其实像我侄女一样遇到了困难,
自己对本职工作其实是算不上尽职尽责的,想改行,自己也没有这个勇气和能力,所以工作方面一直也是一种心不在焉的样子。但自己为什么不拼搏?
事实证明书,态度是一回事,去做又是一回事,做了能成功又另当别论了。
在此,我又想到,我在初中的时候爸爸一直让我好好的学习,但我当时的感觉是,大家一直在努力,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能很见成效地超越别人或者自己。那个时候我也像现在的学生一样埋怨自己的父亲不理解自己求学的辛苦,而做一些不合实际的要求,
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所有的后进生,所有的“后进人”,他们的消极态度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也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过,但多次的失败让我们失去了信心和勇气,于是在我们的心里形成了一种心理的定局,一种心理的围城。一个人要想突破这个围城却是一个“从心理到行动,从方法到习惯,从知识到品德的综合的提高与突破。
他们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他们又渴望快乐,他们比一般人更讨厌和逃避辛苦的劳动,他们只想现在的快乐和以前的快乐,用这快乐来对比现在的痛苦,现在他们也包括我选择了放弃现在,于是消极的态度就成为一种心理的固疾保存下来。
大致看来,对于成年人来说,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作出了学习要学好的决定。人们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做出很棒的成绩来。
在学生面前,教师的心态产生和错觉,这种教学心态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对一种事情的坚持抱有完全肯定的态度。
教师在平时可能老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时间表长了,这种态度就变成了一种模式,在学生看来这是在讲一些假大空的理论,并没有多少新意。同时,对学生的认知状态也是千篇一律。
面对一个问题,应去解决一个问题,这样虽然没有的做到一劳永逸,那当然结果会有些成效的。面对一个后进生,作为老师我们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一个后进生的困难,帮助他们突破学习乃至人生的围城,肯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