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数网上,群振看到了有关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于是有一点小感触,写出来请各位教育同行、教育前辈批评指正。
近几年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初中毕业生的不断减少,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认为的那样:“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已经变成多数学生都可进入的‘普通教育’。”
能够顺利地进入高中学校就读当然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并不是家长们的最终心愿,家长的最终心愿就是孩子成才。但高中并不是天才的乳化器,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进入高中不仅给学校管理造成了空前的压力,而且家长成才的梦想也很快化为泡影。因为一些学生基础差,进入高中后,很快发现无法适应内容深奥、枯涩,学科众多,讲课进度快,管理严格的高中学习生活。
慢慢地就会变得厌学,由于高中每个班级人数大部分都是超标的,有的近百人,教师绝大部分是超负荷工作的,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消化大量的问题学生,当一些学生的学习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他们的学校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于是他们慢慢地学会逃学、上网、谈恋爱、与教师发生冲突等,平时在学校惹是生非,不仅让教师焦头烂额,更是让家长心力憔悴。
家长和学校必须给学生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让他们看到希望,学生才不会在学校惹是生非,虚度光阴。
正如霍益萍教授所言,现在高中生有三个主要出路:“有些面对高考、有些可能直接就业、还有的出国留学”。 对于高考的出路,濮阳市的学校近几年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成绩较好的学生主要是报考普通院校,一些高考成绩看不到希望的学生主要是报考音乐院校、美术院校、体育院校、招飞、参军等。对于主攻音乐、美术和体育院校的学生,我校都配备相关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只要努力学习,一般是有大学可上的。
对于直接就业和出国留学这两类学生,大部分高中学校还是一个空白。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有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师资、教学设备的配备问题,也有来自社会和家长的问题:
一、社会和家长对高中学校职能的认识
不论是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还是现在人们心中的固有观念,上高中的目的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只有一个即考大学。不是高中学校不开办针对就业和出国的课程,就是开办了,家长也可能无法接受,需要决定生存,没有需求,学校的这种办学理念也无法生根发芽。
现在的高中,在普通中学中有至少30%的学生都没有升学的希望,他们也不报考特长专业,在课堂上吃小吃、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说话……这些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感兴趣,群振询问过很多学生,其实他们根本不想来上学,只是他们的父母逼着他们,求着他们,他们才来的,他们一天到晚吃喝玩乐,虚度光阴。他们有句口头禅:“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由于他们不愿意上学,在学校里越发的有恃无恐,根本不把老师,不把老师的批评放在眼里,在班里顶撞老师、搞恶作剧甚至打骂老师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孩子在高中学习中看不到大学的希望的时候,这些孩子的家长并没有让孩子竖立正确的目标,只是让上完高中再说,不管怎样也应该上个高中啊。他们哪里知道等他们的孩子上完高中后可能早已成为一个好逸恶劳,满身恶习的问题青年了。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
不同的学校,都有不同的国家政策,哪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可以拿到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农村贫困生可以免除学费,如果高中开办类似职业教育的课程,能否享受这样的政策,估计还是很难说。
三、高中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国高中学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以高考为核心的奖惩和晋级制度,已经形成了以高考为对象的课程设置,如果高中学校大规模开办针对就业和出国的新型课程,师资设备要转型,奖惩和晋升制度也要转型,这些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四、高中新型培养模式的设想
高中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把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推向多元化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高中在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同时也可能失去自身的特色,开的课程越多,长此以往,高中可能会办成了大杂烩,可能更像职业学校。这样以来,还不如把高中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相联合,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入高中学习,但在高一下学期,根据学校、教师对学生在校表现,提出职业规划建议,对学生进行分流,适合上高中的可以断续长高二,不适合上高中的,应该对这类学生进行分流,把他们分流到职业学校或者其他各专业学校。这样一部分学生就不会出现在学校前面所说的虚度光阴的情况,这样对学生珍惜宝贵的青春,家长早日实现儿女成才的愿望,学校减轻管理的难度,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