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文选读——道德篇

群振 12月 4, 200922:23:12教材资料3,892阅读模式

别递减我们的善心

王军荣

北京海淀救助站20日致全体市民公开信中称,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钱物,防止一些好逸恶劳的人利用爱心骗取钱财。并希望市民主动劝导乞讨者到救助站接受救助。 (据《北京晨报》7月21日)

街头从此没有流浪乞讨者,需要帮助的人都到救助站接受救助。这样的美好景象会不会在发出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之后实现?答案我们很难预料.

在我看来,要实现这样的美好景象,必须有两个条件:其一,全体市民都听从公开信所言,不再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钱物;其二,救助站成为需要帮助的人的温暖之所。然而,事实上呢?恐怕是很难达到的。许多流浪者不愿意到救助站去,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宁愿过着流浪的生活,不愿意过受到束缚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救助站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想象中的温暖。
不可否认,在众多的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混杂着众多的“职业乞讨者”。他们有骗取钱财的嫌疑。但也有真的是需要帮助的乞讨者,他们身处困境,他们迫切的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却不愿意到救助站去。面对他们,难道我们一概收起良善的心,狠心装作一副熟视无睹的样子在他们的身旁走过,留给他们的是冷漠的背影。那他们的处境岂非变得更为艰难?

也许面对街头的流浪乞讨者,我们一般人很难辨得清到底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谁又是“职业乞讨者”,但这重要的吗?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就从未想过要帮助街头流浪乞讨者,有无这样的致全体市民公开信已没有什么意义;而对于平时就有将钱物送给街头流浪乞讨者的市民来说,却陷入了两难困境,如果给,有违背政府的意愿;不给,有可能对不住自己的良心。

其实,当我们将钱物送给街头流浪乞讨者的时候,如果先要分清对方是不是真的乞讨者,那将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我们没有生就火眼金睛,能够一下子辨得清谁是真谁是假的。退一步说,即便是“职业乞讨者”,我们给他们钱物,难道有错吗?也许有些好逸恶劳的人,利用街头乞讨者的身份向人们要取钱物,但毕竟是有限的。况且他们将自己定位于“街头乞讨者”,已经付出了代价。又何必一定要将他们从“街头乞讨群”中赶出去?我们可以讨厌好逸恶劳的人,但我们却不能剥夺他们有好逸恶劳的毛病,那是他们的自由。而实际上,一旦人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如果将他们从“街头乞讨群”中赶出去,可能会逼他们走向另一种极端,也许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随着有人利用乞讨行骗的事件越来越多,我们的善心已越来越稀薄,面对街头的流浪者,我们的心已越来越冷漠。而致全体市民公开信无疑会增加我们的冷漠。我们的爱心也随之递减。当我们不再给出一元两元帮助的时候,又有多少时间去游说他们到救助站接受帮助呢?

善心需要的是递增,而不是递减。

少女打人折射青少年的道德危机

邓也

十六七岁少女为争座位扇七旬老人耳光,乘客为化解争执,让座给少女并劝其尊老,少女竟恶语相向。24日,发生在476 公交车上的一幕,让乘客很是气愤,纷纷谴责少女太没教养(7月26日《重庆晚报》)。

这名花季少女的无教养行为令人愤怒,也令人震惊。这一事件也折射出一个社会现象,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微妙蜕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成长中的青少年。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有尊老爱幼,有谦逊礼貌,有文明守纪。但这些东西在这名打人少女身上一点也看不见。现在,很多青少年对传统道德都不以为然,个别青少年甚至把拥有传统美德看作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比如,一名学生去扶一位老人过马路,其他的学生很可能会嘲笑他:“都什么年代了,还干这事儿,装给谁看啊。”那名打人女孩一定也以为自己凶悍的行为作风是一件很令人佩服、很体面的事。

不得不承认过场式的课本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已没有多少实际效果。部分青少年已走进思想道德的误区,不能明辨是非,认识随波逐流,这和一些现实社会的不良现象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社会上有的人开始淡漠了精神上的追求,唯利是图逐渐成了一部分人生活观念的主导。在此基础上,一些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不正之风便开始盛行。争强斗狠,勾心斗角,盲目攀比,爱慕虚荣都是这股“邪风”带来的肮脏的“尘土”。而模仿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青少年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如果每个孩子都似打人少女一副凶神恶煞、蛮横无理的小“母夜叉”形象,希望从何而来,未来将会怎样?拯救孩子迫在眉睫,学校、家长、社会应该紧急结为“拯救统一战线”,不要等木已成舟才追悔莫及。

让座与道德

王玉初

一位小学生三次向年老者让位,但旁边十多位大学生却一脸漠然纹丝不动。老人感慨:为什么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连小学生都不如?(见11月17日《长沙晚报》)

“在公交车上要主动给老爷爷、老奶奶、残疾人、孕妇、抱小孩的人让座”,相信这些教诲幼儿园的老师都给孩子们讲过。而长沙公交车上发生的那一幕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记住了老师的那些教诲,而大学生却给忘记了呢?

小学生让座,大学生冷漠。那是因为时间将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淡化了?还是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抑或是那些大学生在日渐增多的社会活动中,心灵上慢慢地沾染了尘埃,被次道德所同化使其道德水平滑坡了?我想,大学生之所以不如小学生,这些原因应该兼而有之。

英国的萨克雷在《名利场》中说过,“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段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大局。”也许在公交车上让座的举动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人生中那些无关紧要的片段,而这正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及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就像一条大河,青春是一部太仓促的书。年轻人犯了一些错误,我们切莫一棍子打死。思想道德教育既要从娃娃抓起,但也别忽略了对全体社会公民的道德教化。如果社会道德标尺远远低于我们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要求,当他们从学校走出来后,就很容易被那种不良习气所感染,并使学校、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果付诸东流。

小学生让座大学生冷漠,这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期待通过更多的道德榜样和实践活动,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看客的“风景”

许朝明

董先生是合肥市某高校的一名副教授。11月9日下午,当他在街头遭一群人凌辱,发出呼救时,众多的围观者中不仅无人挺身而出,连报警也无人帮忙。董先生回家后连连感叹,“大家怎么会如此冷漠呢!”(11月11日《新安晚报》)

对同类身陷苦境而自己仍能冷漠观望的看客们,自鲁迅之后,中国人曾经千百次地谴责。应该说,充当看客这一角色是不光彩的,是值得唾弃的。但是,道德的谴责无法阻挡此类事件的发生,迄至如今,冷漠的看客事件仍一再上演。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无须将今天的一切归罪于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有让人温和柔弱的一面,但传统文化也有“当仁不让”的号召,更不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英雄气概。当冷漠越来越多,看客数量越来越庞大的时候,我们应该审视自身并从当下的社会现实中找找原因。

现实中,一方面盛行一种“怕麻烦”的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帮助人,有时候并不需要承受人身安全上的危险,但一个“怕麻烦”就让我们退缩了。因为“怕麻烦”不愿意帮人报警,因为“怕麻烦”不愿意出来作证,同样因为“怕麻烦”,很多人选择了当看客。因为当看客是最不麻烦的。而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里,虽不乏英雄人物的神圣闪光,但更不缺少“好人没好报”的辛酸例子。好心将一个遇害者送到医院,家属赶来却将好人认作凶手并纠缠不休;一个人因做好事而献出生命,有关部门却不认可其“见义勇为”的行为;就更不用说挺身而出者复遭强人的凌辱,而其他人仍然无动于衷了。一个“怕麻烦”,一个“好人没好报”,两相作用之下,不少人就变得麻木和冷漠,从而成为看客中的一员,看客也就越来越多,失望也就越来越大,谴责声也就越来越高。

可是,言语的谴责是容易的,但殊不知,我们自己或许就是该被谴责的一员。我们应该勇于承认这种悲哀,在大声呼吁之后更应行动起来:所有人,丢掉“怕麻烦”的心理,为建立起一种让人信服的“好人有好报”的机制而共同努力。我毫不怀疑,看客心态并不是主流心态,也就是说,我们还有救。我想起现代诗人卞芝林先生写过的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应该明白,所有的看客其实都是那个看风景的人,假如在别人的苦境前充当了看客,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看客的“风景”。这难道不让人害怕吗?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2月 4, 200922:23:12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教材资料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一、描写处境困难  战胜挫折取得胜利 1.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哀”是悲愤、悲壮之意,不可理解为“悲痛、悲哀” 2.安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