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他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笔一扫整个文坛甚至整个社会的黑暗,使那些虚伪的官僚政客原形毕露,阴险的反动走狗文人落荒而逃,使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和文化弊病昭然若揭。所以,鲁迅先生生前因反动当局的通缉,数次逃亡,展转于租界、书店、寓所之间,但鲁迅先生遭受学生的攻击,还真的不被人所知道。
这个事故记录在鲁迅先生的作品《记“杨树达”君的袭来》,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不仅为这个发疯学生的失态和蛮横无理倍感气愤,而为我们这位伟大的精神领袖受到的尴尬和刁难而深表同情。
那是一天早晨,鲁迅先生还没有起床,女工说一个名叫“杨树达”的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访,鲁迅以为是上次约他讲课的杨遇夫,于是就接见了他,但见面之后,发现不是杨遇夫,是一个操山东口音,方脸、淡赭色脸皮,大眼睛、中等身材的二十多岁学生头的青年。
这人自称是杨树达,不乐意上课,不仅如此,这个年轻人还理直气壮地向鲁迅先生要钱,遭到拒绝后,“脸上做出凶相,手在身上乱摸,这下子的确吓了鲁迅先生一大跳,他以为这个青年是看了些什么上海的恐吓团的词,竞模仿起来了,所以鲁迅心里想,还是提防着点罢。鲁迅就将他的坐位略略移动,预备容易取得抵抗的武器。
接下来,这个学生不断地对鲁迅先生大叫大嚷:“说谎,哈哈哈,你钱多得很。”,“拿钱来”“不给钱是不走的”……
最后,这个年轻人干脆大大咧咧躺在鲁迅先生的床上不起来,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最后,鲁迅先生坐在椅子上去脚踢了一下这个学生的大腿,不要在这里胡搅蛮缠了,取了自己的帽和铅笔匣扬长而去。
当然,这件事让鲁迅先生虚惊一场,而且后来有几个学生告诉鲁迅先生,十三日去“拜访”他的那个学生的确不是杨树达,而是杨鄂,他为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学生,并且在第二年就死掉了。
这也许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次遭受袭击的事件了,算上让他穿鞋的那个青年也就是两件。特别是这次闹剧的主角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疯子,真的情有可原,但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没有变疯的学生又是怎样对待他的的老师呢?我相信,在今天如果一位老师还遇到这种情况,他们肯定不会过多地惊诧,也许是经常受到袭击的缘故吧。
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这里包括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注定一生清贫,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教师收入提高了,不如以前清贫了,他们就会认为教师没有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值得尊重,而且有的还要攻击和谩骂。
所以,教师受学生尊重要有一个前提,就一定要清贫,越清贫越好。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