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的著名小说《围城》揭示了现代社会一个背谬的状态:“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说现实中人总是处于一种束缚当中,而人总是想方设法冲破这种束缚,从而回归人的自由。
但人又是处于不同的圈子当中,“圈子”外面的人想进去,但“圈子”里面的人并不想出来,也不想让别人进来。人们在一个圈子混熟之后,又想进入另外的圈子。比如,经常在一起打牌的老大爷、老大妈是一个圈子;同一个班级的同学是一个圈子;80后是一个圈子,90后同样也是一个圈子,北约这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俱乐部也是一个圈子,其实整个地球也是一个生物圈。
圈子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一个熟悉的环境,一种既得利益,这圈子可能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可能是天然形成的,也可能因为要对付某种棘手的问题而大家聚在一起。
在一个学校里,其实也可以分作诸多的圈子:领导圈子、教师圈子、学生圈子、教辅圈子……当然在这些圈子的里面又可能无限制地、自动地分成无数的圈子。以学校的圈子为例,以教师圈子和学生圈子为主要的代表。
不同的圈子可能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俗话说:盗亦有道,家有家法,行有行规。教师和学生本来是“教学相长”的互帮互助的关系,或者说,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关怀下健康地成长,学生在校期间,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该在第一时间向老师进行咨询或者寻求帮助。教师和学生应该处于同一个圈子里。
但社会的发展,学校整体环境的改变,师生关系的现状,使教师和学生分化成两个相互隔阂的圈子。学生在生活中甚至学习上有什么烦恼他们宁肯向同学咨询也不愿意向教师询问;教师有什么烦恼或者心声更不愿意向学生倾吐。于是,学校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圈子与圈子的交流,一种官方色彩的传达,一种各自为营的交涉。
所以,当学生之间有问题时,他们会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不会向教师咨询或者寻求帮助。于是学生之间的相处或者较量变成单纯学生个体力量的比拼,在容易产生冲动的青春期,这种学生之间的较量更是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单单凭借个人的好恶。这种情况在双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只能酿成悲剧。
上次,我们学校的那次学生和学生的杀害,就是一次学生圈子内部的一次较量。一位生来娇生惯养的同学对另外一个同学长期进行欺压,结果这位被欺压的同学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去水果刀刺死了他的同学。
其实,这位被欺压的同学是一种极端的方式对他人的欺压进行了最坚决的反抗。其实他也有其他选择,但他最后却选择了一种最坏的方式。
一、他可以通过家长间的沟通来改变自己的被欺压的处境,从而使自己在班级里摆脱孤单无援的情况。
二、他可以通过向老师特别是向班主任反映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从而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压力,让欺压别人的那位同学的行为有所收敛,从而改变自己的不利局面。
三、他可以通过转学的方式,摆脱这位蛮横霸道的同学,可以到别的学生求学,甚至缀学,来改变自己内心受压抑的情况。
但这些我们看来很好的,至少比用刺杀别人的方式好上千百倍的方式解决同学之间的茅盾、纠纷。但他最后为什么放弃了这些方法?
因为这位同学也许知道,他处于班级这种圈子中,他觉得自己无法改为自己的处境除非是把对方除掉。他如果采用诸如以上三种方式解决他和那位同学之间的冲突,他可能会被班里其他同学所轻视甚至嘲笑。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懦弱的。
一个学生在外面与别人打架,背上被他人用刀砍开一个大口子。老师再三追问,这位同学却再三隐瞒。最后,被迫掀开衣服露出血肉模糊的刀口,他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打架行为。这说明,在一些学生看来,学生之间的恩怨情仇,根本不需要老师过问。
学生和教师形成两个相互隔阂的圈子,有来自社会的“代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与社会上缺少公认的伦理道德,缺乏最基本的是非曲直观点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
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消除社会和当代教育因素的种种不利影响,力争融进学生的圈子,甚至要有意识地接近、了解学生的圈子,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