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写过一篇文章,说近年来中国大学的学费突飞猛进:1989年的200元、1995年的700元,到2004年以来5000元左右……
有一个学生曾经在作文里大发牢骚,说现在的教师品德如何如何,大有不恭之词,他的唯一的理由就是他认为以前的教师不收学费,现在的教师收学费,所以教师本来是和蔼可亲的,现在变得面目可憎了。
学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学生之所以有这种观点,还是应该“感谢”家长的熏陶。我们似乎看到了家长拿学费时种种痛苦的表情,甚至是哭爹骂娘的义举。这么折腾几次,孩子肯定会铭记于心了。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收学费的是教师,但这些钱教师是一分也不会扣留,全部上交学校了,所以应该是学校收学费,至于学校是不是要把学费交给教育局,我们作为普通教师的是无权知道的。请记住,教师只是教书。
教师的工资不依靠学生的学费,而是来自国家财政,即使学校不收一分学费,教师也一样要发工资。教师是靠自己的知识、才学、辛苦获得收入,与社会上很多行业相比,教师干的是良心活,挣的是辛苦钱,是问心无愧的。作为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太多的仇师情绪,这样对孩子的发展并没好处。
以前上学真的是不收学费的吗?
这事说来话长。首先要从学校的起源于发展说起。自夏商,便有了“庠、序”,西周称学校为“辟雍”,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但需要说明的是长达几千年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上学一直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王公贵族的特权,被上层社会所垄断。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孔子开设杏坛收徒讲学,宋代书院为数众多,但平民接受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看重和珍惜的应该是受教育的权力的机会,不能把太多精力都集中在学费身上,这样就违背了我们上学的初衷。
那么以前上学收不收学费呢? 《礼记•少仪》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古代诸侯大夫拿这些东西互相赠送,学生入学时也向老师进献这种礼物。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什么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朱熹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收学费,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官学占据主导地位。古代官学由国家举办,基本不收学生学费。当然,各个朝代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在古代大多数平民子弟无法进入学校,所以收不收学费对我们这一类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官学免收学生的学费,甚至对外国留学生也免收学费。学生在学期间,包括衣服、膳食都由国家提供。
只是学生入学的时候要送一些礼物给老师,作为对老师的尊敬。例如,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
又如明朝时期,国家免收学费,包揽了学生的衣、食、住、行等费用,甚至允许带家属伴读、赐家属廪粮,同时免除在校学生本人的兵役、差役。
在我国1958年-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人们争相上学,因为学校可以提供一份可以保命的饭食。
所以从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从小学到大学,每年的学校从5毛,1.5元,15元,几十元,二三百元不等。直到1997年,国家实行对大学征收学费,学费一下子涨到一年几千元。这就等于,政府把国家成千上万亿的教育经费全部由人民负担。作为人民的ZF,这样做是很不地道的。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大批社会财富都被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中国广大劳苦人民还要为昂贵的学费呕心沥血,这不仅是国那个进民那个退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严重不公的表现。
特别是近几年,从小学到大学,特别是大学,几乎搜刮了人民的所有血汗钱,但当我们拿到大学文凭的时候几乎是一文不值,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是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极不负责任的丑恶行为。我们看看各个大学漂亮气派的教学楼,高档威武的学校大门,各级教育官僚出差、开会、出国旅游,哪一个不是百姓的血汗钱?
群振认为随着大学生失业人数的增多,社会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学费问题虽然得到国家的所谓重视,但并没有实质改变。但作为一名教师,群振肯请大家不要把矛头对准辛辛苦苦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最底层,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一样受到压榨。
另外,我们不能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学费上,社会在变,教育的形式也在变,教师毕竟是社会的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一样也花费了不少的钱,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更是步步离不开钱。群振不否认一些孩子由于贫穷无法入学,一些家庭由上学一贫如洗,群振的家庭何偿不是如此呢?
但世在人为,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炼我们的意志,激发我们的拼搏精神,这是一笔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以我们学校为例,只要家庭的确困难都可以得到学校或者同学或多或少的资助,只要你勤奋学习就可以减免你的学费甚至食宿费,对于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还有数目可观的奖学金。
群振认为,依靠自己奋斗的人更是可贵的,更应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同时,依靠自己的奋斗我们更容易实现人生的辉煌。但是有些学生宁肯花上几百元买一双名牌运动鞋,也不愿花几十元买一本书,订一份学习杂志,家庭富足,但学校征入一点费用就大叫大嚷,口诛笔伐。以为自己交了学费,就赢利了知识,这是极其幼稚的心理,以为自己花了钱,就在学校耀武扬威,甚至对教师出言不逊也是愚蠢的。
学费是中国莘莘学子切身之痛,是中国千千万万贫困家庭的灾难与不幸,但它不应该是我们蔑视知识的理由,自我堕落的借口,不是仇恨师长的依据。
我们可以对学费说不,但不能对知识、伦理、素养说不!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