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一、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不久谪监陈留酒税。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高宗绍兴元年(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 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象《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 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
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笺注《 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作的,这时他二十九岁。陈与义二十四时,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予开封府教授。政和六年,解任,七年春,入京;八年,留居京都,直到十月,才得到辟雍录的官职。这首诗是政和八年初之作,这时他罢任留京,等待官职,心情淒清郁闷,所以在《雨》这首诗中发抒出来。古代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常是将做官看做重要的的出路,庸下者为的是图谋铁利禄,而有志之士则想藉以实现其政治抱负。
陈与义作诗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黄、陈作诗,运思造境,琢句炼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贵清贵奇。
三、本诗鉴赏
这首诗并不是单纯的描写雨中景物,而是写动物、植物以及诗人在雨中的感受,透过数层,从深处拗折,在空中盘旋。
开头两句点出雨,说十日萧萧之雨(“萧萧”同“潇潇”,风雨声),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祝融”是夏神,此处借用,指夏天。三、四两句离开雨说,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决非常人意中所有。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其实,燕子与梧桐并无此种感觉,乃是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借燕子、梧桐以衬托出来而已。五、六句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觉。“一凉恩到骨”,直凑单微。“凉”上用“一”字形容,已觉新颖矣,而“一凉”下用“恩”字,“恩下又用“到骨”二字,真是剥肤存液,迥绝恒蹊。这句话既说明了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又何尝不是这个失落的才子对皇恩的期盼!
第六句是说穷居寥落之感。末两句宕开去说。“衮衮”,多也,“繁华地”指京都;在繁华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 “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慨。
参考资料:陈氏宗亲论坛 《宋诗鉴赏辞典》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