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名作《文化偏至论》最初发表于1908年8月《河南》月刊第七号,署名讯行。群振读这篇文章是在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1卷。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鲁迅的论文集《坟》里。这个集子收录了作者1907年至1925年所作论文二十三篇。1927年3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1929年3月第二次印刷时曾经作者校订。1930年4月第三镒印刷改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作者生前共钱行四版。
论文《文化偏至论》出现在《坟》的第三篇文章里。一共8368个字,是一篇洋洋万言的宏篇巨论。至于作者为什么把文章写得这样长,鲁迅在《<坟>题记》里说得非常的明白:“因为那编辑先生有一种怪脾气,文章要长,愈长,稿费便愈多。”另外,对于文章的艰涩,鲁迅又在文中说:“又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这是受了当时的《民报》的影响。”因为,作者当时在日本留学,这样留学生就请章太炎(章炳麟)教他们《小学》,而着章太炎治学又喜欢广博,所以鲁迅先生在日本作的几篇文章都可称得上是巨制。
《文化偏至论》,谈的就是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作者开篇立足中国国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界的情形作了精确地把握和再现。并开篇分析了国人在探讨救国救民真理的问题上出现的问题。
作者认为,当时人们分析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有新国林起于西,以其殊异之方术来向,一施吹拂,块然踣傹,人心始自危,而辁都小慧之徒,于是况言武事。后学于殊域者,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
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人们鼓吹武力,自然是无可厚非,但鲁迅先生却以他独有的锐利目光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国家是不是能在战争中强大真的与文明、野蛮没有关系,关键是国家是不是富强,因此作者说:“且使如其言矣,而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仍有僵死而已矣。”
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特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作者认为,19世纪,西方列强的确创造了灿若群星的物质文明,但他们物质文明的增长并不是靠西方列强只会发展经济,而是他们思想解放在先,然后才有下面的物质的繁荣。
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共包括两个方面,故所述止于二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那么这两个方面。在西学东渐的时代里,鲁迅先生力排众议,目光如炬,认为治理国家,治标更要治本,不迷信西方文明,不搞一边倒,不跟风,不盲从。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