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群振 8月 27, 201021:25:21品味鲁迅8,102阅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相传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沈从文、老舍、巴金、林语堂、艾青、李敖、王蒙、北岛等人。

比如,湖南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建永曾经说过,沈从文被被誉为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人,本来1988年的奖项应该是颁给他的,但是由于那年他过世了,诺贝尔奖只奖给活着的人。当然,有人说老舍也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人。

但在中国,关于诺贝尔文学奖,最早提及的是鲁迅先生和梁启超生生。但鲁迅先生并不像时下的国人对这个奖项近似狂热的追求,而是一口拒绝了提名。这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特立独行的性格。

1927年9月17日,鲁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信里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时候听说鲁迅的名字,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鲁迅在1927年9月25日《致台静农》的信中表明自己的鲜明态度:“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当时鲁迅先生说梁启超不配大概是因为他觉得梁起超在很大程度是一个学者和政治活动家,而不是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家,如沈从文那样。而且,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通过文章表达相似的看法。

其实鲁迅先生不能算作被提过名,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事情的始末:

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考察研究时,曾与刘半农联系,传递提名鲁迅和梁启超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消息,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当然鲁迅先生在回复台静农的信中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可以推定斯文·赫定最后并没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因此,2008年11月29日,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在一个主题为“诺贝尔文学奖与华文文学”的主题讲座上第一次开辟谣,指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鲁迅愿不愿拿奖而被鲁迅回绝。因为当时,斯文·赫定只是向鲁迅和梁启超传达了想推举他们做候选人的想法,其实并未实施。

鲁迅先生在他拒绝的信中说明以下理由:

一、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世界的眼光,不能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夜郎自大。鲁迅在信中说:“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二、鲁迅先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国家大,中国人没有人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而沾光,这里鲁迅先生的所不齿的。

三、防止自己如果得奖后,中国人的优越感滋生蔓延,从而成为反动阶层宣传的舆论。

四、保持自由的写作状态,不受其他的人一口气,率性而为,从而影响自己的日常安排。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8月 27, 201021:25:21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朱安:来生,再也不要遇到鲁迅 品味鲁迅

朱安:来生,再也不要遇到鲁迅

作者 | 李梦霁 转载按语:网上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感觉是鲁迅发妻朱安的自传,真是一种惊喜!但有隐约感觉不是,虽然说朱安因鲁迅的缘故向往"新学",努力习惯于新生活,但料想她的文笔不会如此优美、文心秀口。...
阿Q可笑的不是自我安慰 品味鲁迅

阿Q可笑的不是自我安慰

苦中作乐是为了活下去,因为谁活着谁就看得见。这里绝不是美化苦难和为苦难辩护,但也绝不是只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叫苦连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的力量仍然有可能战胜不让你好好生活的力量,对于不让你好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