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立足社会,高屋建瓴,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站在民族、国家甚至人类发展的致高点上,带领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打开真理的大门,实在是一篇惊世之作。
文章一共分为6大自然段,洋洋万言。文章以评论中国“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开篇,叙述中国在从黄帝开始,我们雄居中原,泱泱大国,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逐渐落后,但由于后来的中国闭关锁国,失去了迎头赶上的最后机会。等到西方“新国林立”时,才“人心自危”“竞言武事”。在国家危难来临之际,救国之说纷纷起,总共有四点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以习兵事为生,不图根本。
二、其次者,发展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和国会。
三、中较善者,痛乎外侮迭来,姑拾他人之绪余,而又飞扬其性,见异己者,必借众以凌寡。
四、至尤下者,不过是借救国的空名,满足自己的私欲。
鲁迅先生对这些观点一一否定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然后,文章在第2段以耶稣诞生为起点直到19世纪,对西方文明历史的发展,宗教常说的兴替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其中提到了西方的宗教制度,哲学和自然科学及社会政治发展变革,如英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尼采的唯意志论。
在20世纪中国腐败落后,处处挨打的时候,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巨大潮流,当时的绝大部分中国人,由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一下子变成盲目自卑,彻底抛弃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倒向西方。但此时的鲁迅,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没有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而对中国西方的历史文明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很好的避免了拾人牙慧的可笑悲剧。鲁迅先生说:“夫方贱古尊新,而所得既非新,又至偏至伪,且复横着决,浩乎难收,则一国之悲哀有大矣。”
在这段中,鲁迅先生有感于“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所以,我们看到西方民主自由的进步之处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西方出现了“以愚民为本位”本末倒置,是非不分,从而使怀有正义和真理的人遭受摧残与杀戮:“一苏格拉底也,而众希腊人鸩之,一耶稣基督也,而众犹太人磔之,后世论者,孰不云谬,顾其时则从众声耳。”
接下来,作者在第3段的末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故所述止于二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这就是本文的总纲。
文章在第4段论述了“重个人”。文章从中国对“个人”一词的接受过程到西方施蒂纳、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易卜生、苏格拉底等,对他们的无政府主义、唯心主义、唯意志论、极端主观主义、个性解放等观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鲁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超人论,而这一观点对他终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说:“惟超人出,世乃太平。苟不能然,则在英哲。”
文章在第5自然段论述了“非物质主义”。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的人们“纵令物质文明,即现实生活之大本,而崇奉逾度,倾向偏趋,外些诸端,悉弃置而不顾,则按其究竟,必将缘偏颇之恶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以灭亡,历世精神,不百年而具尽矣。”
面对当时的这种物质崇拜社会潮流,有为之士“匡纠流俗,厉如电霆”于是不出现了“主观与意志主义”,对黑格尔、沙弗斯伯利、卢梭、席勒等个人主义、唯心主义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他们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文章最后一段首先对欧洲19世纪文章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但接着指出西方文明:“以改革而胎,反抗为本,则偏于一极,固理势所必然。洎夫末流,弊乃自显。”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云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作者在文章最后,进一步补充,要想达到上面的效果应该“其首在半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冷静、深刻的一贯思想,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人生和作品中。在文中,作者鲜明地提出了“超人”的理念,这与他后来对中国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鲁迅的一生都在寻觅超人,也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超人,从而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