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偏至论》译文(二)

群振 10月 3, 201022:27:00品味鲁迅7,218阅读模式

世纪纪元,开始于耶稣出世,经过一百年,被称为一期,发生一系列重大的事情,实际上本世纪所有事情,是从旧的事物发展而来,而借助他的出生作为区分,没有深奥的内涵。实际上因为人物和事情连绵不断,有很深的依据,就像流水必然要有源头,花卉树木因根须而茁壮,忽隐忽现,难以梳理出头绪。

因此,如果为了寻找事物条理本末,大都彼此相联不可分离,如果所谓的某个世纪文明特色在什么地方,只是列举重大突出的事件去阐述。依据事实,比如罗马统一欧洲以来,开始产生大洲互通有无的历史;接着教皇凭借他的权力,控制驾驭全欧,使各个国家如顺风而倒,很快受到圈制。像社会一样,从疆域上来说,俨然是一个地区;更加束缚、灭绝人的心灵,思想的自由几乎断绝,聪明英明之士,虽然指出发现新的道理,怀有新的见解,然而被宗教命令束缚,都闭上了口舌不敢说话。

虽然这样,百姓像遭受波浪冲洗一样,受到的伤害更大,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考虑摆脱宗教的束缚,英国、德国两个国家,愤愤不平的人很多,教皇宫庭,实际上成为产生怨恨的地方,又因为在意大利,就把意大利人一起加以仇恨。众多的百姓,都对遭受不公的人表达一种同情,大凡能够阻止或抵抗教旨的人,抗拒教皇的人,不论是对是错,就加以赞扬与附和。

当时就有路德在德国兴起,阐述宗教的精髓,在于信仰,制度、戒律和法度,清楚地知道宗教的荣耀与显贵,奋力抨击旧的宗教从而让它倒下。自己创建的,在于废除摒弃阶级,罢黜教皇主教各个称号,而用牧师的名称取代,他们的职责在于宣扬神的命令,置身社会,没有不超过平常人的地方的,祈祷的仪式,也简化了方法。倾注精力的地方,在于牧师的地位,没有不超过平常人的。变革已经开始,激烈的浪潮遍布整个欧洲。受到改革的人,不仅是宗教了,而且波及到了其他人和和事,像邦国分离结合,争战原因,后来的大的变化,大多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再加上束缚松散衰落,思想自由,社会无不呈现新的气象,就有了后来的哲学上的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发明。用这个作根基,又有了新的举动,发现了美洲大陆。擅长机械之学,展览学问艺术,而拓展贸易。不是去束缚或放纵人心,没有这种事。

因此,事情常常来说,漂泊不定,宗教的改革,自己必然更进一步,而寻求政治的变更,追溯来龙去脉,原来颠覆教皇,借助君主的权力,变革已经完毕,新的势力得到申张,用他们的想法统治天下的百姓。而下面的人不能加以抑制,一天到晚潜滋暗长,只知道开拓疆域、封地。驱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绝对不动恻瘾之心。为生之计很不好,百姓的力量消耗殆尽,而事物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开始反抗,百姓的造反的意愿开始萌生,于是出现在英国,接着在美国兴起,再次则有更大的革命兴起于法国。扫荡贵族门第,不讲究尊卑,政治的权力,平等自由的观念,弥漫于人的心里。这种风气到了今天,凡是政治经济上的一切权利,全部都会公布于众人,而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趣味,爱好风尚、言语和其他行为做法,都想去除上、下,贤、不肖的闲谈,来都归于没有差别。大家都说对的就对,大家都说不对的就不对。凭借多数统治天下,而反对独裁,实在是十九世纪大潮流的一个派别,而且蔓延到现在而没有停止。

再列举其他的方面,物质文明也取得了这样的进步。当旧的宗教盛行的时候,力量盖过整个世界,有学问的人不能抛头露面,大部分都保持沉默,其中决心在众人当中宣传自己的观点的,常常遭到牢狱之祸。等到宗教的力量低落,思想自由,各种学术事情,很快兴起,学问道理的应用,慢慢产生,因此十九世纪,物质文明之盛,直接超过过去二千多年的业绩。列举比较著名的,就有棉铁煤炭之类,产生的效力是原来的几倍,应用在多个方面,用在战斗、制造、交通,功效没有不超过以前的。蒸汽、电气,全部听从人的操纵,世界的情形顿时发生改变,人民的事业更加便利。长久享受这种便利,对这种文明的信仰就更加的坚定,逐渐成为不可更改的信条,把它当作一切存在的根本,而且将它的范围推广的精神界的所有事情,现实生活,这种观念不可改变,只尊重这个,只把这个当作风尚。这又是十九世纪社会潮流的一个现象,而且蔓延到现在也没有停止。

虽然如此,宗教的权力很大,就借助帝王之手颠覆它,等到大权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以通过众人颠覆它,然而众人果真足以穷尽功过是非的真像?安逸享乐超过法度,就用宗教来矫正,等到宗教滥用它的权力威严,就又用物质的力量加以抨击。事情如果都是物质的,而物质果真足以穷尽人的根本吗?平心论之,一定不是这样。然而大势是这样的,像前面说的,文明无不根源于旧的踪迹演变而来,也会来矫正以前的事而产生偏颇,采用正确的方法考量,他的偏颇就比较明显,就像独臂与跛足。比较典型的出现在欧洲,是不得已,而且也不可去除,去掉独臂与跛足,同时也失去了他们的好处,就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不重视他们又能怎样呢?但被与此没有关联的中国膜拜,真的看到这些优点了吗?神明的人微微一看,观察到的东西就超过了一般人,伟大的人物,早就看出它的弊病而心生叹息,这就是十九世纪思潮变化的原因。

德国人尼采,就假借罗图斯德罗的言论,说到:“我们走的太远了,孤身一人,失去了伴侣,回来观察现在的世道,文明的国家,斑斓的社会。特别是作为社会,没有明确、固定的崇拜和信仰,众人对于知识,没有创建人那样热心。国家这样,怎能长期存在呢?我被我们的家园流放了!姑且可以指望的,只是后代了。”这是深刻的思考,长远的观察,看到控文明的虚伪和偏颇,又不能寄托希望于现在的人,不得已而寄希望于后来的人。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0月 3, 201022:27:00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朱安:来生,再也不要遇到鲁迅 品味鲁迅

朱安:来生,再也不要遇到鲁迅

作者 | 李梦霁 转载按语:网上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感觉是鲁迅发妻朱安的自传,真是一种惊喜!但有隐约感觉不是,虽然说朱安因鲁迅的缘故向往"新学",努力习惯于新生活,但料想她的文笔不会如此优美、文心秀口。...
阿Q可笑的不是自我安慰 品味鲁迅

阿Q可笑的不是自我安慰

苦中作乐是为了活下去,因为谁活着谁就看得见。这里绝不是美化苦难和为苦难辩护,但也绝不是只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叫苦连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的力量仍然有可能战胜不让你好好生活的力量,对于不让你好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