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科学史教篇》概论

群振 10月 31, 201015:08:34品味鲁迅10,6313阅读模式

鲁迅先生的论文《科学史教篇》最初发表于1908年6月《河南》月刊第五号上,署名令飞。共分9自然段,6768字。同样是鲁迅先生写于日本的重要论文,文章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这篇论文和《文化偏至论》一起,成为鲁迅青年时期开眼看世界的姊妹篇。

《科学史教篇》偏重于对西方科学、文化发展脉络的介绍,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科学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文学艺术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只有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才能推动社会的长久发展。而《文化偏至论》主要是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主线,回顾了西方哲学、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矫治当时中国人盲目崇拜西方科技文艺而丢弃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过激行为。

《科学史教篇》以惊骇近代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切入,接着回顾了西方科学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最后以法国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依靠科学技术和爱国精神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创造了科技文化发展的奇迹的例子,说明了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也要强调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齐头并进,才能形成社会长久发展的局面,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

文章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在面的层次上:文章系统地回顾了西方科学文艺从古希腊、古罗马人创造了空前的科技文艺的辉煌,继之而起的阿拉伯人对科学艺术态度的巨变,然后叙述了景教诸国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阻碍,近代科技与文艺复兴方兴未艾。特别是文章后半部分对西方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质等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在点的层次上:文章详细介绍了古希腊、罗马灿若群星的科学艺术,以培根和特嘉儿对归纳、演绎二法的创立、沿袭与发展;法国科学与爱国精神的和谐发展,使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文章包含了鲁迅先生的几个观点:

1. 阿拉伯人科学的式微是因为模仿而缺乏创新。

阿拉伯人对以前已经存在的东西,用注解来代替验证,以评价来代替融会贯通,博览的风气兴起,而发现的事减少了。

2. 世间各个学科门类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常常不遵守中庸之道。

甲紧张了,则乙松弛了,乙兴盛了,则甲衰落了,来来往往,重复不断。即鲁迅所说的:“世界不直进,常曲折如螺旋,大波小波,起伏万波,进退久之而达水裔。”

3.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常常恬淡,常常谦逊忍让,有理想,有灵感。

作者说,没有这些,而能留给后世以丰功伟业是没有听说过的。作者引用了菲涅尔对朋友的劝谏:名誉之心,离开我已经很久了,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了美好的声誉,只是我心里觉得这样的事美好罢了。然后又列举了华莱士与达尔文,本生与基尔霍夫互相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发现的例子说明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是如此的谦虚忍让才可能有所成就。

4. 归纳法和演绎同时运用,开始由经验而总结成定理,然后再由定理来验证新的经验。这样才能发现真理,科学才能进步。

正如作者所说:“社会之事繁,分业之要起,人自不得不有所专,相互为援,于以两进。故实业之蒙益于科学者固多,而科学得实业之助者亦非鲜。”

5. 科学与文艺应该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作者引用丁达尔评价法国科学艺术的兴起的话:“法国尔时,实生二物,曰‘科学与爱国’。”接着作者议论到:“顾犹有不可忽者,为当防社会入于偏,日趋而之一极,精神渐失,则破灭亦随之。”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0月 31, 201015:08:34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朱安:来生,再也不要遇到鲁迅 品味鲁迅

朱安:来生,再也不要遇到鲁迅

作者 | 李梦霁 转载按语:网上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感觉是鲁迅发妻朱安的自传,真是一种惊喜!但有隐约感觉不是,虽然说朱安因鲁迅的缘故向往"新学",努力习惯于新生活,但料想她的文笔不会如此优美、文心秀口。...
阿Q可笑的不是自我安慰 品味鲁迅

阿Q可笑的不是自我安慰

苦中作乐是为了活下去,因为谁活着谁就看得见。这里绝不是美化苦难和为苦难辩护,但也绝不是只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叫苦连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的力量仍然有可能战胜不让你好好生活的力量,对于不让你好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