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真的很失败,几乎是把学生讲睡了,无庸置疑,今天的讲课的思路又回到老路子上去了,习题课变成了对答案,而且是机械地对答案。就习题课而言,如果题量少,还会想着进行一些拓展,题量一旦多了,就光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另外,犯了一个老毛病,面面俱到,什么都想给学生讲,结果什么也说不清,道不明,学生听厌了,教师也讲的索然无味。在网上搜了一下,结果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结合网上的一些见解,我总结成以下几条,请大家跟进,讲一下您的高见:
一、避免讲课节奏的单一
如果整节课的内容,老师都是同一个语调,同一个音量,同一个速度,即使老师讲的内容很重要,学生的大脑很快就会疲劳。老师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来告诉学生是不是重点,比如重要的知识,老师讲课的速度要慢下来,甚至可以稍作停顿,对于不很重要的知识,老师讲课的速度可以快一些。
二、避免面面俱到
在单位时间内,太多的信息也会导致学生大脑的疲劳,所以,企图一节课把所有知识都告诉学生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老师花时间讲的,只能是重点、难点、学生经过讨论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节课能讲上四五个知识点就不错了,讲太多,学生反倒会没有印象,效率大打折扣。
三、尽量师生互动
不能一直由老师说答案,有时需要提问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做细讲,还是一笔带过。如果老师讲的内容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学生的情绪肯定会很快低落下来。
不要一直站在站台上,而是应该走到下面去,看看学生的答案情况,看看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疑问,这样不但容易了解教学效果,也无形中接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做适当拓展
这里的拓展可以是再列举一个相似的题型,或者对试题进行深度挖掘,即根据习题的特点或者学生的反应临时生成一些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继续探讨的兴趣,这样也给上课的内容注入一点新鲜血液。
五、要在“细”上下功夫
准备工作一定要做的非常充分,比如翻译那块,不能把答案抄了就完事,自己对其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都要掌握,结合课本上的例子,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有些语句翻译的题目要把得分点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