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在鲁迅早期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继作品《我之节烈观》之后,又一篇以家庭为支撑点来探讨社会问题的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鲁迅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深刻的见地,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对中国数千年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条分缕析式的解剖和批判。这篇文章和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初步奠定了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将和领袖地位。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今天依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写作背景和内容简介
从1915年陈独秀办《青年》杂志开始,中国很快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不久1917的掀起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革命摇旗呐喊。但当时的情况正如孔庆东教授在《正说鲁迅》里提到的:“这个文学革命在理论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在创作实践上缺乏扎实的作品来支撑,好像盖大楼,只有漂亮的图纸,没有具体的建筑。你说大楼盖好了怎么样怎么样,可是到今天还没有盖起来。”当时参与文学革命的都是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的学养和见识都没有达到与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相抗衡的程度。
当时已经39岁的鲁迅,在钱玄同等年轻人的发动和邀请下,顺应时代潮流,结束自己的“隐居”生活,加入到新文学革命的大潮中去。
面对当时千疮百孔的旧社会,在历经1915年袁世凯登基,蔡锷发动护国战争;1917年张勋扶持溥仪复辟失败,1918年护法战争失败等社会闹剧和进步与后退的反复后,鲁迅先生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的深刻。旧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而且存在了好几千年,想要撼动它,谈何容易?鲁迅先生以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深刻,以社会的细胞——家庭为突破口,把他的文字化作投枪和匕首,与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搏杀。于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论文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共26个自然段,9045字。总的思想是,我们现在做父亲的,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掮住了黑暗的闸门,即抵抗上一辈和社会的各种腐朽思想和压迫,不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下一代,另一个方面,“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的做人”,即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地发展、进步。
文章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㈠、使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句话做题目的两个原因:
一是“为想省却许多麻烦起见,我们便无须客气,尽可先行占住了上网,摆出父亲的尊严”;二是“中国的老年,中了旧习惯的思想和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所以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另外,为观点稳妥起见,只谈现在,至于将来的事,也说不出如何地步,所以用“现在”。
㈡、现在的父亲应该做的三个方面的事情: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生命;三,要发展生命。
1. 关于“保存生命”: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
2. 关于“延续生命”: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
3. 关于“发展生命”: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雏,除了养育保护以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须的本领。人类更高几等,便也有愿意子孙更进一层的天性。这也是一种天性的爱。具体的方法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另外,解放了孩子之后,不必惊慌做父母的从此以后,一无所有,无聊至极,也不用担心长者要吃苦,或者怕子女要吃苦了,因为中国旧理想的家庭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
三、人生和教育启迪
1.在父子关系和地位上,鲁迅先生说:“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现在的子,便是将来的父,也便是将来的祖。我知道我辈和读者,若不是现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补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个时间”。
启迪:鲁迅先生以辩证与发展的观点看待父子关系,也就是说父与子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旧社会伦理里的所谓“父为子纲”的理论基础。让做父亲的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心态。
2.“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启迪:这句话不仅是一个英明的父亲应该做的,也是每一个觉悟了的社会的人应该做的。人类想进步,就应该有所改为,环境不容易改变,旧的事物不易改为,那么怎么办?我们就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了自己,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后学,才能摆脱旧习惯的不良影响,从而健康地成长,当然相对于上一代和下一代,中间这一代付出最多,牺牲最多。
3.“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启迪:这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家庭生活中父与子的各自的地位与前途。子是未来,是发展的希望却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种不良的家庭秩序戕害了曾经为子的“父辈”,而“父辈”却不知道醒悟,再用相同的方法去戕害下一代。这种恶性循环何时才是一个尽头?这种深刻的反省不能不说是相当地深刻,也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大众的愚昧与无知。
4.“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
启迪:直到现在,社会上依然有很多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有更多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有个别父母把子女当成攀龙附凤的工具。这些作为父母,都是不健康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情感。父母虽然赋予了孩子以生命,但这不是简单的施恩,更不是放债。不要让孩子一出生就背负起沉重的报恩的心灵的抱负。相反,是自然的爱把父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5.“例便如我中国,汉有举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还有孝廉方正,都能换到官做。父恩谕之于先,皇恩施之于后,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属寥寥。足可证明中国的旧学说旧手段,实在从古以来,并无良效,无非使坏人增长些虚伪,好人无端的多受些人我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
启迪:面对旧社会宣扬的伦理,所谓的孝是一种愚孝。鲁迅先生通过铁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愚孝是虚伪的,也是违反人性的。而其原因,“便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
自从80后,90后以叛逆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就宣告了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大部分的“父亲”都沉浸在升官发财的狂热与梦想当中,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做父亲的责任。我们这些做父亲的,不去用感情温暖孩子,光是靠旧社会的伦理,当然是无法奏效的。事实上80后,90后的所谓的叛逆与无情恰恰是做父亲的无情的反映。单单依靠伦理和金钱,孩子真的能健康成长吗?事实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当今社会能有几个做父亲的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呢?
6. 中国相传的成法,谬误很多:一种是锢闭,以为可以与社会隔离,不受影响。一种是教给他恶本领,以为如此才能在社会中生活。用这类方法的长者,虽然也含有继续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却决定谬误。此外还有一种,是传授些周旋方法,教他们顺应社会。这与数年前讲“实用主义”的人,因为市上有假洋钱,便要在学校里遍教学生看洋钱的法子之类,同一错误。社会虽然不能不偶然顺应,但决不是正当办法。因为社会不良,恶现象便很多,势不能一一顺应;倘都顺应了,又违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进化的路。所以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会。
启迪:家庭教育也一直是困扰群振的一个问题,自己的孩子虽然不到5岁,但遇到的问题还是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是锢闭,使孩子不与外界接触,邻居家的某某孩子太狂,太野蛮,我们又什么办法,就是不让孩子与他们一起玩耍,但如果社会上大部分孩子都非常的强势甚至狂妄呢,我们不至于不让孩子出门吧?但是,一旦与这些孩子交往,吃亏挨打的总是我们自己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于是现在社会上大部分的家长采取了鲁迅说的另外一种情况:教给他恶本领。于是孩子也学会了与别人厮打和谩骂。但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怎样的,大部分只能是一个个流里流气的社会青年。
在这里鲁迅先生也提出了第三种方法:传授些周旋方法,教他们顺应社会。这些方法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明哲保身,这样的话可能使自己的孩子流于世俗,学会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伎俩,长大了成了一个个投机作分子。所以,鲁迅在本段的最后说,根本的办法是改良社会,但社会的改良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孩子要成长,人要生活,作为家长真的找不到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法来。
四、精彩语言辑录
1. 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了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上恩。
2. 我们且不高谈人群,单为子女说,便可以说凡是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3. 长者须是协商者,却不应该是命令者。
4. 况在将来,迷信破了,便没有哭竹,卧冰;医学发达了,也不必尝秽〔22〕,割股。又因为经济关系,结婚不得不迟,生育因此也迟,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经衰老,不及依赖他们供养,事实上也就是父母反尽了义务。世界潮流逼拶着,这样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
5.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