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概况
《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文章共10个自然段,1166字。
二、文章主题
在文中,“雷峰塔”是阻止人妖爱情的法海的宝物,也是所有的阻挠爱情自由的象征。抒发了鲁迅对爱情自由的赞美和向往,对封建腐朽努力的否定与批判。
三、文章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点出雷峰塔的倒掉的事实,并点出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出有关雷峰塔的典故,说明自己厌恶雷峰塔的原因。
第三部分:4-8段,写法海的行为受到上至玉皇大帝,下到平民百姓的责怪、惩罚,最后落得个“蟹和尚”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第9、10段,写作者对法海可悲下场的讽刺,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立场、态度。
四、问题探究
本文体现了鲁迅不受约束、崇尚自由的爱情观,也预示着作者与许广平爱情关系走向实质性发展的轨道。
鲁迅人生的发展应该以1918年在钱玄同的发动下参加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为分界线。在此之前他的人生两大件大事——事业、婚姻爱情双双宣告失败:当他满怀济世、救国的激情从日本回来后,发现自己并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所以在乱象横生的旧社会,鲁迅先生基本是在各类学校和教育部任职,但这对一个满怀抱负的进步青年,这样的生活远远是不够的,所以,这时的鲁迅生活在一种痛苦与失落当中,因为他“公余开始搜集、研究金石拓本”,钞写古碑,基本上过着一种低调而有些自闭的生活。
在爱情方面,他由母亲包办婚姻,当时他也打算守着“母亲送给他的这个礼物”一直到终老,所以当时的鲁迅在爱情方面实际上是赶过着一种苦行僧的生活。低调的生活方式,不广为人知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使他没有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爱戴。
但这一切随着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崭露头角,进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和领袖而发生了巨大改变。鲁迅在事业上的成就不言而喻,其实,美好的爱情之神也正在垂青这位老成持重的文化巨匠。正如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不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而遭到攻击与戕害一样,当时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两样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而《论雷峰塔的倒掉》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由爱情的坚持与向往恰恰表明了此时的鲁迅在与许广平的爱情方面所遭受到的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以及面对这种压力与挑战时,鲁迅的反应。作为一个受传统伦理浸淫较深的鲁迅,正是在许广平的一再鼓励下,他才最后冲破心灵的樊篱,走向爱情的殿堂。
我们知道,鲁迅与许广平是在1925年10月确立爱情关系。而双方的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的时间肯定是在此之前,特别是对于鲁迅这样一个谨慎持重的个性和已经有家室的人,双方的爱情之中肯定会更加的坎坷曲折。而现在公开的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是1925年3月18日,是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在信的开始有这样的话:“这回要先讲‘兄’字的讲义了。”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确地推断,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通信已经有好几次了,只是没有公开而已。所以,鲁迅与许广平爱情的开始应该追溯到1924年,而这个时间正是鲁迅写《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时间,所以,鲁迅具有这种心理,在时间上是成立的。“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其后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厦大:鲁迅与许广平爱情的驿站》)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