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文章,放在高考应试中可能得不了高分,因为他的文章入题太慢,大凡自己的观点,不经过几番迂回曲折是不肯露出真面目的,当然鲁迅是大师,我们不能说这种方法不好,不够高明,只是大家读的时候还是不好把握文章的中心,特别是不常读他文章的朋友。
今天要说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作者真正要谈的是“寡妇主义”而开篇第一段谈的是由范源廉等人带来的各种主义,接着提出在女子教育方面的“贤母良妻主义”。
文章第二段指出这种所谓的“贤母良妻主义”其实是“寡妇主义”罢了。作者还风趣地创造了一个英文单词:Kuofuism。文章第三段说了当时人们习惯听取一些关于女学生“坏事”的一些谣传,文章第四段接着探讨了这些谣诼的由来:反改革的老先生,色情狂气味的幻想家,制造流言的名人,连常识也没有或另有作用的新闻访事和记者,被学生赶走的校长和教员,谋做校长的教育家,跟着一犬而群吠的邑犬……在本段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真正想批驳的对象:“寡妇”或“拟寡妇”的校长及舍监。
文章接着说明社会对他们这些人的期望,但事实是她们上台后,中国的青年女子会更多人要遭灾。作者认为即使是贤母良妻,对于夫和子女都应该有爱情。而那么过关独身生活的人,精神上会変得执拗猜疑阴险。他们多半是神经质的:见一封信,疑心是情书了;闻一声笑,以为是怀春了;只要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为什么上公园呢,总该是赴密约。这样广大学生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这些本来天真活泼的学生会变得“婉顺”。变得眼光呆滞……
其实,这次鲁迅先生矛头所指应该是留学回来的杨荫榆,被任命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据说这是第一次由一位女学者担任女校校长,所以非常引人注目,正如鲁迅在本文中说到:“她们即以曾受新教育,曾往国外留学,同是女性等好招牌,……便漫然加以信托。”学生也对她抱有希望。但很快就失望了,因为杨荫榆虽然是个洋学生,但她对学生的教育还是相当传统的。鲁迅在文中指出了这些人从事教育的严重后果: “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那们萎缩,她们却以为是不安本分了:都有罪。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定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却)已经失去青春的本来面目,成为精神上的‘未字先寡’的人物。”这才是国人的悲哀。
鲁迅写文章一贯的做法就是揭示种种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作者在最后点明自己写本文的用意:“希望留心教育者,想到这事乃是一个女子教育上的大问题,而有所挽救”不要让这种恶劣的影响一代一代传下去。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鲁迅先生把国家的、民族的甚至个人的种种病痛都毫无遮掩地揭露出来,这在一般人看来的确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但古往今来,正是由于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的存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得以抛却历史的痼疾,深刻地反省自我,走上一条自新和进步的道理。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