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世界 教育创造人生 。但在这种宏大的理想和使命中 却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也是教育的底线培养“对社会无害的人”。
随着高知人才破坏力的显现 透过复旦投毒案 或是到了反思如何改造教育土壤的时候了。在应试思维的缠绕下 成长于教育土壤上的青春 往往被异变为学习的工具 知识的载体 而忽视作为个体公民的独立性。人格的塑造 心智的培养 长期以来都被置于偏僻的角落。
当教育无视人的存在人性的畸变和垮塌又怎能避免 教育面向的是人 塑造的是人格,高校本是人文的土壤而不是用知识锻炼和萃取材料的工厂青春中毒在于人性的迷失而人性的迷失又在于高校人格塑造的缺失,复旦林森浩毒杀室友黄洋的悲剧实际上是提醒我们,既要看到高知人才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也要看到其迷失的可能性 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而关于高知人才的双刃剑效应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林森浩也许不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却是“精致的破坏性能量” 对于复旦投毒案的审判解决的只是正义的问题 它并没有能力去拯救那些中毒的青春 复旦投毒案的审结 并不代表着高校校园内的互害和自残就会消失 也许 它还会以更加骇人听闻的手段呈现 而要为这些中毒的青春疗毒 关键恐怕在于 我们的高等教育 应该由冰冷的人才工厂回归人文的校园 在注重践行培养“对社会有益人才”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人才的人格塑造和心态培养 避免他们成为“对社会有害”的破坏性人才 !!!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