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例说

群振 5月 5, 201410:14:37语文杂谈3,051阅读模式

黎松龄

有譬喻说,一篇文章,观点、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材料是血肉。那么语言是什么?

高考对作文语言的要求大体上说来只有两条:一个是“语言通顺”,一个是“有文采”。“通顺”之意犹如要求“身体健康”;“有文采”则相当于要求五官端正,模样或俊秀、或靓丽、或清纯、或帅气……

从今年考场作文来看,好的语言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 善用修辞

例(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路途的转折,人生之途也同样拥有这样的“峰回路转”。富贵与贫寒是生活的转折,忧郁与自由是心灵的转折,求生与求死是生命的转折。

例(2)夜空中那闪烁的群星,正是由于转折的催化,才会出现流星瞬间的美丽。秋风中那孤独的落叶,正是由于转折的痛苦,才会有“化做春泥更护花”的悲壮。生命正如一道道风景,是群星闪亮,是落叶堆积,每一次转折,都在创造另一种风景。生命正如一条路,没有转折,路便无法成就它的独特;只有转折,才能使路更有深度,更加幽邃。

例(3)一个人思想的变化,会使他的人生发生转折;一个领导观念的变化,会使企业的命运发生转折;一个政策、方针的变化,会使一个社会发生划时代的转折。

借助比喻、引用、排比、对比、反复、层递等积极修辞手法,以求形象、生动地表现对转折的“所感”,铺陈深化“所思”,突出强调 “所悟”。特别是例(3),排比中渐进,在增强语言气势的同时,更彰显了作者认识层面的推进。

  1. 讲究句式

例(1)等待转折者,虚度光阴,鄙视生命;寻找转折者,勤奋努力,开创人生;错失转折者,妄自嗟呀,徒增岁月;珍视转折者,励精图治,走向成功。

例(2)蒲松龄四次落第,倘若从此心灰意冷,他会失败。越王勾践饱尝亡国之恨,倘若一直痛苦绝望,他会灭亡。比尔•盖茨中途辍学,如果只会在街上游荡,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老混混而已。

例(3)记得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有一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上帝毕竟是善意地珍爱着人类的,因此或许可以说:“人类一懈怠,上帝就送给他们转折。”当我们这样看待它时,就没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转折”了。

讲究句式,尤其是“适当运用整句可以增加作文的文采”,这一点已经是尽人皆知的高考作文的秘密武器。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单单是为追求“有文采”而机械地堆砌整句,不但达不到所追求的表达效果,还会因形害意。上面所举三例之所以称好,就在于在选用句式的“讲究”上达到了义理与辞章的有机结合。例(1)是文章的开篇部分,用整句,不但使文章起笔见势,而且很好地起到了领起全文和引出下文的作用。例(2)选自文章的论述部分,蒲松龄、勾践、比尔•盖茨的例子在整齐而又适度变化的句式中,使得论证更加简洁有力。例(3)选自文章的结尾部分,并未使用整句,但引用、套用、仿用了米兰昆德拉的两个名句,且三个语句间又巧妙地形成了转与折,令人在赞赏作者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赞叹作者化用语言的机智和文采。

拆词叠词

例(1)寻寻觅觅中,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转了几个弯;转转折折中,我们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例(2)艰难险阻中一转,可能是“豁然开朗”;光明坦途中一折,可能是“浊浪排空”。

例(3)在人生的拐角处,你的态度至关重要——胆胆怯怯的,晴空也会“转”阴;坦坦然然的,暗夜也会“折”明。

巧妙地将词语拆用、叠用,当是语言运用到一定程度上的一种机敏。拆而不损,叠而不赘,分而有合,在看似轻松的语言游戏中,显示的则是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层面的语言的折转张力。

  1. 寓理于形

例(1)当飞蛾破茧而出的时候,当丑小鸭掠过湖面的时候,当蝌蚪跳上岸的时候,生命出现了转折。当荆轲的短剑刺向秦王的时候,当屈原纵身跳入滔滔江水的时候,当司马迁忍辱著书的时候,他们的人生出现了转折。

例(2)转折是什么?海员说:“转折是在海上迷失方向时的灯塔,给我们以生还的希望。”运动员说:“转折是赛场上一个弯道的超越,让我抓住胜利的奖杯。”医生说:“转折是那次试验的发现,于是我不再承受无法扶起病人时的痛苦。”厂长说:“转折是一张定单,我们厂子因此起死回生,工人们又重新露出了笑脸。”转折是喜悦,是欢笑,是胜利,是难忘。然而这转折的背后又是什么?勤奋、追求、汗水、信任、坚持、希望、顽强……

例(3)如果你将一条丝带从中间折一下,将其中一半翻转,再折一下,再将另一半翻转,压在上面,折一下……如此反复地一“转”一“折”之后,轻轻地拉动丝带末端,你的手中将出现一朵绽放的丝带玫瑰。在人们的习惯中,转折总打破习惯,带来变化,让人措手不及。这种意外,总被理所当然地看作灾难。然而如果你能以平和之心看待它,转折就会变出另一个模样,就犹如那条被“转”“折”得似乎皱巴巴的丝带,会在你的努力中变为美丽的玫瑰。

上面的例子皆选自说理文,寓理于形,借形象包孕抽象,既可使说理生动、浅出,又可借“形象大于思想”而扩展意蕴。这比起纯粹说理在表达效果上明显占优。例(1)用飞蛾破茧、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和蝌蚪转变成青蛙的形态变化,形象地说明什么是生命的转折;又用荆轲刺秦王、屈原投江和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命运变化,形象地说明什么是人生的转折。而其中“掠过湖面”“跳上岸”“刺向秦王”和“纵身跳入滔滔江水”又是选择了转折的瞬间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不但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对转折的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例(2)在诠释转折时,用设问,用排比,更用生动的形象来完成面对“转折”这一命题时的感、思、悟,再用“然而这转折的背后又是什么?”将思路一转,进而展开内容。这一过程也正是作者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折。例(3)用折丝带玫瑰中将丝带的反复转折,直观形象地说明转折可以变为美丽这一观点,巧妙而耐人寻味。

我们说这种寓理于形的语言好,并不排斥逻辑缜密的分析、推理之纯粹的议论性语言,它们同样也是说理文好的语言,只是相对来说能够寓理于形且得体的语言会使议论、说理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感染力,更添文采。

作文是一种创造,作文中的语言是一种个性的张扬。一个人的骨架、血肉,甚至灵魂可以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每个人的相貌肯定是不同的,就文章而言,造就这不同的当然少不了个性化的语言。强调个性而又将其类化,这是否自相矛盾呢?当然不是。以上所选,只是例举,虽然有所归类,但每一个例子都自有其个性,这正是它们之所以“好”的重要原因。高考是一种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导向作用的大规模考试,作文又是所有考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试题,对它的关注是社会性的。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像作家般地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模式的贮存和模仿是必要和必经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方可进入创造的自由境地。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5月 5, 201410:14:37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趣味调侃——读书可解万般难 语文杂谈

趣味调侃——读书可解万般难

【此言谐趣也有哲理】 长得太矮怎么办? 读书。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太穷怎么办? 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 长得丑怎么办? 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卷太厉害怎么办? 读书。 读书破万卷。 ...
南越国重现天日(视频) 语文杂谈

南越国重现天日(视频)

广州的一个施工队施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于是迅速联系了考古专家,专家现场见到这块石板之后,专家们显得非常惊讶,并且表示终于找到了,在通过进一步的考古挖掘之后,在石板下面有着一座古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