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专​题​学​习​教​学​方​案

群振 6月 6, 201410:00:52语文杂谈2,686阅读模式

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

1.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是产诗的国度,尤其是古典诗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从诗经到楚辞到汉赋到唐诗到宋词, 古典诗歌的吟哦穿透了中国的历史,因此,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要扎在知识层面上、文学层面上,而且应该扎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与心灵层面上。我们需要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这是语文 老师由自己的所教学科而决定了的沉重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我们进行“ 写景抒情 ”专题教学,也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上的相关要求。

3. 瞄向高考,储备能力的需要

2002 年《考试说明》增设诗歌阅读专项要求以后,诗歌题由知识型客观题向能力型主观题不断发展变化——考查知识,品味语言,欣赏意象,评价情志,鉴赏风格?而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

二 教材分析

1.人教版教材分析: 必修教材古典诗歌选材按年代排列:先秦魏晋、唐、宋。将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放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之中,以 “ 点 ” 的形式呈现,但是这些 “ 点 ” 是零散的,且基本上由我们老师自由选择,随意性较大。 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开设;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 , 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但是,总体来说,诗歌内容比较庞杂,很难梳理出行之有效的鉴赏路径。

2.古典诗歌教学专题教学依据

“诗言志”,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学习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了解诗歌要表达怎样的感情或思想。概括来说,诗中所写“景、事、物”为“形”,而“情、怀、志”为“神”,完全可以据此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为“写景抒情”“即事感怀”“咏物言志”,来明确情感,揣摩主旨,赏析语言,鉴赏手法。

三、学情分析与专题教学设想

学生在必修阶段,远至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数量较多的 写景抒情诗词,对这一类诗词的内容特点已经拥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 本专题教学,既需要调动学生在“必修”时所学到的有关“ 写景抒情” 诗歌的基础性内容,又可以保证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去发展对“ 写景抒情” 诗歌的认识,使得“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在“专题式教学”中得到有机的结合 。因此,“即景抒怀”诗专题的学习重点不定位在感知上,而是引导学生积累整合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 “ 写景抒情” 的诗词名篇,并在思考领悟的基础上深入鉴赏,意在将单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勾连,进行“类”的总结提升,构建关于 “ 写景抒情” 诗的知识能力模块,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写景抒情的特征,掌握诗歌的特点,学会鉴赏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同时,要适当联系高考,让学生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力争得分,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授人以渔,并且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四、“ 写景抒情 ”专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 “ 写景抒情 ” 诗的内容特点,理解其中诗人所表达的多样情思。掌握常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提升写景抒情诗深入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用心灵感知诗人与自然的对话,体悟写景抒情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总结归纳即景抒怀诗的内容、主旨和常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研讨法,读写结合法(注:老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理解诗意,培养兴趣,关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可以通过想像联想重建画面,体会诗情。同时,考虑到学生对诗作的感受有时候是模糊的,应让学生将抽象的情感用文字表达,进行恰当的笔头训练。)

课前准备:

(一)整理印发“写景抒情”题材的诗歌集锦,包括四个部分: 1 、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写景抒情”题材的诗歌。 2 、“语文读本”中经典的“写景抒情”题材的诗歌。 3 、“高考说明”背诵默写范围中“写景抒情”题材的诗歌。 4 、其它非常典型,甚至应知应会的“写景抒情”题材的诗歌。

(二)课前或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完成如下工作:

1. 熟悉吟诵精选而来的几十首“写景抒情诗”,为诗歌鉴赏组好积累准备。

2. 所选诗中如有一些词语障碍,要借助字典、辞典等工具书,给生僻字词正音释义。

3. 古诗体裁丰富多彩,仅格律诗就可分成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等,请从体裁的角度标注所选诗歌的体裁。

4. 细读这些写景抒情诗,试着写出所选诗歌的感情基调。

5. 也可刻意不印上诗歌作者和朝代,让学生自行标注补充完成,借此积累作家作品常识,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五、“写景抒情”专题具体教学思路

(一)何谓“写景抒情诗 ” 根据印发的写景抒情诗,让学生回顾所写内容,总结共性,归纳出“写景抒情”的定义。 写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即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写景抒情在古代诗歌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 “写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

(二)写景抒情诗抒情方式分类

根据诗中 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来说分为两种:

1.触景抒情: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因眼中所见景物引起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感慨。触“景”而生“情”,兴之所至,情感自然深挚。例如 杜甫的《登高》,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

2.借景抒情:先有“情”,后有“景”,诗人不能直抒胸臆,缘“情”而找“景”,借相关的“景”

来抒发情怀,往往融情于景。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慨。

(三)探讨归纳:写景抒情诗中常写的“景”与常抒的“情”有哪些。

1.景的种类:

对于“景”进行分类,目的在于提取写景抒怀中的意象。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抒情种类

(1)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2)描写自然景物,表现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之意。

(3)借景表达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写景抒发 送别时不舍或劝勉之情。

(5)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

(6)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四)结构特点

格律诗的特点一般是先绘景后抒情;而词一般则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五)探讨理解“写景抒情”诗内容情感的方法:

诗 歌读解是最难的,朱光潜就曾经说过,“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在实际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鉴赏诗歌,往 往是连诗歌写的是什么,抒发的什么情感都弄不明白,老师不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而直接引导学生去关注“为什么”“怎么样”,这无异于建空中楼阁,是事 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读不懂诗歌,不知通过怎样的途径解读诗歌。 诗歌鉴赏的通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五“读”俱全):

一读题目,让学生确定题材、体裁,思考写了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把握风格。

三读出处、国别、朝代、时间,了解背景。

四读注释,解决具体问题。

五读文本,第一步要找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第二步联系具体诗句,分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第三步深入品味这样的意境传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方法二:

整体感知,入情想象;首抓诗眼,确定中心;知人论诗,以察其情;先抓意象,如何形容; 某些意象,含义固定;锤炼动词,境界全出;瞻前顾后,诗脉贯通。

方法三:

1、反复诵读 2、整体感知 3、品味意境 4、局部品读(①品名句②抓诗眼词眼③辨虚实④析“炼字”)

对写景抒情诗而言,适用的方法是读诗文—找景语—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读—品—悟—

探)具体步骤如下:

1、抓住“意象”,向情感深处漫溯。

刘 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提出了“意象”一词。中国的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创作方法。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解读诗歌的一 把钥匙。比如“蟋蟀”“大雁”“莲花”“折柳”“鹧鸪”“红豆”等等,我们只要在诗中接触它们,就很自然地进行相关链接,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这是一种阅读修养。叶迦莹先生认为:“在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民族中,有些语言的符号经过长久的使用往往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联想,而且只有属于这一文化传 统之内的人,才熟悉这种联想。”所以,要求学生要“常见字眼,正确解读”。

如:松、竹、梅 —— 坚毅 菊 —— 隐逸

牡丹 —— 高贵 莲、蝉 —— 高洁

红豆 —— 爱情 红叶 —— 传情

杨柳、芳草 —— 惜别 鸿雁、鸿鹄 —— 大志

哀鸿 —— 流离 杜鹃 —— 悲苦

月光、月辉 —— 思念家乡,盼望团圆

读 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 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可以让学生分组分类整理本专题的意象及所表达的含义,也可补充含某意象的诗作。还可请学生 选用适当的意象 , 写一首诗 , 构成自己设想的一种意境或表现一种情怀。 同时,注意教给学生评点意象的方法。

(1)抓住修饰意象的词语进行评点;

(2)体会修饰词语描述出对象的什么特点:颜色、动作、神态、心理、质感、层次等。

(3)可以用其他修饰词语替换,运用比较法来对修饰词语进行体会感悟和评价。

(4)发挥想象力尽量再现诗歌的意蕴。

2、描述“意境”,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 赏古典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 中国抒情诗很发达,从诗经开始就有了良好的抒情的传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惜别和怅惘之情,开创了“情景交 融”的美学传统。历来判断一首抒情诗的高下,也往往用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为标准,所以,掌握了“意境”,即掌握了中国即景抒情诗的精髓。

“意” 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形象一点来 说,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意象是个体,意境就是整体。也就是说,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对于意境的鉴赏也是高考中的难点,是对考生的较高要求,也是命题者在选用“写景抒情”诗作为鉴赏对象常常涉及的考点。

在这一专题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应该对常见的意境有所了解,并对描述常见意境的词语有所识记,便于在分析时的运用。

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丽、幽清明净、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恬静自然等。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3、发挥“想象”,现诗中未尽之意

诗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想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通过改写扩写等方式 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写作水平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也会逐步丰富。

可以改写原诗,用散文的方式写出。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诗歌的散文化,这是诗歌理解的第一步。这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示例一(必修): 根据《登高》的意境,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散文的笔法扩写,要求情景交融。

狂 风呼啸着,载来了远山中猿的哀鸣,萦绕在耳边,一只孤独的鸟苦苦地抗着风,在高高的空中盘旋,清清的江水中映着它单薄的身影,江中的小洲清晰地露出江面, 白沙沉默地躺在岸上,远远的树林,纷纷落叶被狂风卷起,漫天飞舞,天与地都被如蝶般的落叶连起来了,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水波涛汹涌的从天际奔流而下,滚滚波 浪载着无尽感慨一去不回。

示例二(选修):

根 据杜甫 《旅夜书怀》的意境,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句用散文的笔法进行扩写。 (刺骨的寒风吹过,天更冷了,早已枯黄的野草在这风中颤抖,天地在冷黑的夜中分不清界限,只有一只渔舟亮着灯,耸着高高的桅杆,在黑暗中徘徊,几颗忽明忽 暗的星垂在空旷的平野,在风中竟也摇摇欲坠了。江水波涛汹涌的流过,与黑夜狂舞,伴寒风歌唱,月影也在江水中战栗。)

示例三(课外补充): 品读宋代志南和尚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景象。

春风拂面,远去了夹杂寒意的冬季。雪花不见,唯有细雨密织,带着杏花的香气,渐染着我即将浸湿的衣裳。杨柳吐芽,绿意萌生,随风摆动,分外婀娜。就让春雨淋湿这一切景物,洗尽尘埃,迎接美好春天的到来。

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有明确要求或评分要点,如:想象合理;表现景物特征;描写生动、形象;适当的使用修辞手法。

训练学生运用合理想象,用散文的笔法生动的改写诗句,不仅会有助于做诗歌鉴赏题,而且还会有利于答好其他类型的语文试题。例如在 2010 年高考卷中,就出现了这种形式的考查。

(2010年湖北高考题)20.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 ① 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4分)

(2010 年四川高考题)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 然”之情。(100字内)(6分) 为了使学生真正走入诗歌,全方位地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与表现技巧,可以借鉴首师大附中特级教师郑晓龙的教学方法,即填表格的形式,例如先给学生示 例,然后让学生仿此自主完成“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示例一:《沁园春 长沙》

示例三:《山居秋暝》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3.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关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 手法的运用。

学生理解难点 ---- 虚实结合

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为虚

柳永《雨霖铃》中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晓风拂弱柳,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常见的还有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汉乐府诗《上邪》。 4、“炼字”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诗中的第二、三两联。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 “ 意 ” ―― 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我们在引导学生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 朱光潜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

(七)答题思路

针对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答题没有思路,容易丢分的情况,我们老师也可以针对不同问题,做一些答题思路的指导。

1、分析意境

(1)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 ②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③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3)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2、分析表达技巧:

(1)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2)答题步骤:

① 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② 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③ 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3、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答题步骤:

①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②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③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

(3)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4、分析炼字: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2010年广东高考诗歌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参考答案: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八)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专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1、写景抒情诗朗诵会。

2、写景抒情诗句默写竞赛。

3、爱好音乐的学生为写景抒情诗配自己喜欢的音乐吟唱。

4、爱好擅长绘画的学生可为诗配画。

5、很多写景抒情的古诗中没有出现诗人形象,可让学生对原诗做适当修改,来更加准确把握诗

人形象及情感。如教授《归园田居》时,让学生紧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加上描写诗人的诗句,有学生写道“手执怡情书,一醉一陶然”,锦上添花,诗意尽显。

6、把写景抒情的古诗改写成新诗。 .

7、把教材中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改写成诗歌,如把《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改写为诗。

8、与生活对接,创作写景抒情诗,如描写 香山的红叶、紫竹院的翠竹、玉渊潭的樱花、颐和园的荷花等传情达意。

9、学习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文章,自行选择一首诗写鉴赏文章。(附示例) 10、可指导学生选择 即景抒情诗探究小专题,如: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 王维诗的“诗情画意” 芳草 ---- 道是无情却有情

月 --- 月映万川 , 各有境界(附有示例)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选修课程目标中”中特意提到“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 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新课标背景下的诗歌阅读强调 “ 体验 ” 。这有别于解放以来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过去我们往往担心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阅读面不够广,担心他们对诗歌的解读不到位,于是许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情感内容的分析,总是很详尽地分析诗歌通 过写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或表达作者怎样的胸襟,采用的是简单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阅读结果。这固然重要,但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诗歌的表象上而无法深入 作者的内心世界。由于在教学中缺少了体验,也就缺乏了对诗中意境的把握,对诗歌的赏析也就不全面。

陆 机在《文赋》中提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们在进行此专题教学时,要注意到诗歌所传达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诗人心灵的感动、感情的兴发。 阅读和讲授诗歌的时候,要使学生伴随着诗人的兴发感动,把一个鲜活的生命表现出来。学生的心灵、感情、生活环境、阅读背景,通过作品和古代的诗人形成心灵 的交汇,在这个交汇之中,学生不仅是体会了古人的思想和心灵,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学生自己个人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古典诗歌的真正生命,是它美好的、兴发感动的作用 ,是使人有一颗不死的心灵。

结束语

诗歌教学最终的意图是唤醒学生对飘逸着灵性和激情的古典翰墨的一份热爱,一份敬重,一份审美关注。在不断的营养汲取中历练情感和思想,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厚度、情感有浓度,思想有深度,有辨识有情味的一个真正的读书者——书香之人。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6月 6, 201410:00:52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趣味调侃——读书可解万般难 语文杂谈

趣味调侃——读书可解万般难

【此言谐趣也有哲理】 长得太矮怎么办? 读书。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太穷怎么办? 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 长得丑怎么办? 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卷太厉害怎么办? 读书。 读书破万卷。 ...
南越国重现天日(视频) 语文杂谈

南越国重现天日(视频)

广州的一个施工队施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于是迅速联系了考古专家,专家现场见到这块石板之后,专家们显得非常惊讶,并且表示终于找到了,在通过进一步的考古挖掘之后,在石板下面有着一座古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