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主题单元教学系列,来自潍坊市第五中学徐爱菊等老师的亲情奉献,作为教育同行,我对潍坊市第五中学老师们出众的才华,刻苦的钻研精神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对他们的奉献精神表达最真诚的感谢。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 |||||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 语文美术 生物 科学
| 数学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 体育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 ||
其他(请列出): | |||||
适用年级 | 高二 | ||||
所需时间 | 4课时 | ||||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 |||||
本单元依托苏教版教材中“龙腾虎掷稼轩词”的学习,对辛弃疾其人其作进行领悟研究。 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辛弃疾其人其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辛弃疾的作品,并结合辛弃疾的经历来研究其作品的丰富内涵。 专题二,名家眼中的辛弃疾。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行拓展阅读,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辛弃疾的理解,尤其是对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人生态度的解读。 专题三,我眼中的辛弃疾。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升华,进行专题创作,谈出自己对辛弃疾的独特感悟,并把这份感悟形成文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进行成果展示。让一代才子的其人其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 |||||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其在各方面的艺术成就。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辛弃疾的作品。 4.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开展研究性学习。 2.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豪放派词人的作品的艺术特色。 3.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深度解读文章。 4.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辛弃疾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 |||||
对应课标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P6)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P8) 3.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P8)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P9)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P9) 6.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P10) 7.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P19) | |||||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 1.辛弃疾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2.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情怀来自何处? 3.辛弃疾带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 ||||
专题划分 | 专题一:辛弃疾其人其作 (4课时) 专题二:名家眼中的辛弃疾 (2课时) 专题三:我眼中的辛弃疾 (2课时) | ||||
专题一 | 辛弃疾其人其作 | ||||
所需课时 | 4课时 | ||||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本专题主要是整合了教材中的有关辛弃疾的作品,一首词是“醉里挑灯看剑”,另外是词《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登建康赏心亭》。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了解辛弃疾其人其作的目的。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其在各方面的艺术成就。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辛弃疾的作品。 4.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5.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豪放派词人作品的艺术特色。 6.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辛弃疾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1.辛弃疾命运的转折点在哪里? 2.辛弃疾作品蕴含哪些复杂的情感? 3.辛弃疾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4.辛弃疾作品怎样体现出他的豪放派词风?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信息化资源 | 多媒体投影设备 | ||||
常规资源 | 苏教版必修二和必修四教材 | ||||
教学支撑环境 | 多媒体教室 | ||||
其 他 | 宣传吧佳作展示 |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 |||||
第一课时: 1.学生自由交流:谈谈你所知道的苏轼。 2.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以及各方面的成就。 3.自由朗读:扫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字词障碍,并初步体会辛弃疾的情感变化。 4.小组研讨: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5.当堂检测: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夯实古文功底。 6.朗读比赛: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辛弃疾的复杂情感。 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京口北固亭怀古》,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辛弃疾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2.小组探究: (1)主、客对人生有着怎样的不同看法?他们是否为两个人? (2)本文情、景、理是怎样巧妙地组合到一起的?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背诵比赛: 采取计时赛、小组接龙赛、随机抽取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把古诗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第三课时: 1.初读《登建康赏心亭》,体会词人的情怀。 2.小组研讨: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解读本词。 3.小组展示: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讲解,教师只做适当地补充说明。 4.问题探究: (1)本词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 (2)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5.结合网络资料,个人独立赏析《破阵子》,写出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赏析。 第四课时: 1.班级交流赏析《破阵子》的文章,评出佳作进行展示。 2.重点研讨:辛弃疾作品的艺术风格 (1)分组研讨,比较《破阵子》和词二首的写景和抒情的异同点,思考:辛弃疾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归纳:辛弃疾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 |||||
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 1.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2.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4.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文章,重点字词掌握牢固。 5.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作品展示有独到之处,对他人有借鉴意义。 | ||||
专题二 | 名家眼中的辛弃疾 | ||||
所需课时 | 2课时 | ||||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在学习教材提供的辛弃疾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用名家对辛弃疾的解读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辛弃疾的了解。采用自主评点的方式对两篇文章进行品评,一篇是《却道天凉好个秋》,一篇是《我看“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评点的重点放在对辛弃疾心路历程的把握上以及对辛弃疾精神境界的体会上。学生评点的成果要进行交流展示,以利于互相学习借鉴,来激发自己写作的灵感,拓宽自己写作的思路。同时,以这两篇文章为示范,让学生多浏览此类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思想。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1.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来深度解读文章。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来自何处? 1.两篇文章中的辛弃疾有什么异同? 2.辛弃疾为什么会拥有如此的情怀? 3.辛弃疾思想的复杂之处表现在哪里?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信息化资源 | 辛弃疾文化研究网:http://www.3swh.cn/ | ||||
常规资源 | 《却道天凉好个秋》,《我看“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 ||||
教学支撑环境 | 网络环境的教室 | ||||
其 他 |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 |||||
第一课时: 1.学生自主评点:《却道天凉好个秋》 2.小组交流评点成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重点体会辛弃疾拥有怎样的情怀。 3.学生自主评点:《我看“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重点比较两位名家眼中的辛弃疾有什么异同,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来谈自己对辛弃疾的感悟的。 4.个人评点的成果上传班级交流平台,学生之间进行二次点评,主要是互相学习,以激活思维,激发灵感。 第二课时: 1.学生个人上网搜集关于辛弃疾的资料,形成对辛弃疾的比较客观的、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小组推荐优秀资源,进行资料汇总,以形成大家共享的资源。借此体会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 3.小组研讨,把握辛弃疾的心路历程,理解在辛弃疾身上体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思想。 4.交流自己对辛弃疾的新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
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 1.掌握自主评点文章的方法,学会自己来解读文章。 2.能够立足文本,利用相关的事实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做到观点和材料严格的一致。 3.会灵活利用网络搜索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4.有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 ||||
专题三 | 我眼中的辛弃疾 | ||||
所需课时 | 2课时 | ||||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本专题主要是进行成果展示活动。学生自由写作:我眼中的辛弃疾。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升华,写出自己对辛弃疾的理解感悟,形成个人专题研究成果。同时学习辛弃疾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本次活动主要是把个人的成果放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展示,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评点,推选出佳作,进行宣传吧张贴展示,做好示范引领,把专题阅读的学习落到实处,让一代才子的其人其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1.学习辛弃疾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辛弃疾带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1.辛弃疾的人生态度给你怎样的启示? 2.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到底是什么? 3.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何处?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信息化资源 | 多媒体投影设备 | ||||
常规资源 | 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 ||||
教学支撑环境 | 网络环境的教室 | ||||
其 他 |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 |||||
第一课时: 1.学生自由写作:我眼中的辛弃疾。着重谈及辛弃疾的人生态度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把作品上传至班级交流平台,互相点评,学习借鉴。每篇文章至少谈出一条优点和缺点,这样有利于自己学习提高。 第二课时: 1.小组研讨,推选出佳作,进入佳作交流点评。对于佳作先谈出自己可以借鉴的优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 2.学生交流:谈体会。此次专题学习自己的收获,知识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皆可。借此探讨关于精神财富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3.班级佳作展示。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推选出班级本次的佳作,进行宣传吧张贴。 4.教师进行主题单元学习总结。 | |||||
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 1.合理借鉴他人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2.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3.灵活使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加大学习容量。 4.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