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主题单元教学系列,来自山东省临朐第六中学刘恩哲老师的亲情奉献,作为教育同行,我对山东省临朐第六中学老师们出众的才华,刻苦的钻研精神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对他们的奉献精神表达最真诚的感谢。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 |||||
思想品德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 语文美术 生物 科学
| 数学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 体育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 ||
其他(请列出): | |||||
适用年级 | 高二 | ||||
所需时间 | 课时(课上3课时,课下3课时,共6课时) | ||||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 |||||
中国诗歌中的一钩新月,从《诗经 陈风 月出》篇中冉冉升起,向远古的山川洒落最早的清辉,然后弯过汉魏六朝的城郭,照耀中古时代许多诗人卷帷仰望的幻梦,时至唐代,月朗星稀,它终于圆满在苍茫的天庭之上,辉耀在诗人的瞳仁中,流光溢彩在从唐到晚唐的许许多多诗篇里。透过唐诗,我们可以看到,一样的月亮,有着不一样的模式,不一样的情怀。让我们走进唐人诗歌中的月光。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 本单元由《赤壁赋》《琵琶行》《望月怀远》等诗组成,可以从中窥见唐代诗人包容天地、辉映人间的心胸和情怀,以及恢弘大唐气象。 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进唐诗中的月光。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春江花月夜》《赤壁赋》《琵琶行》《望月怀远》等作品,并结合诗人的经历来研究其作品的丰富内涵。专题二,与古人共赏明月。品读唐人诗歌中有关写月的经典名句,感受作者展现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专题三,我眼中的明月。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升华,谈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悟,构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却曾照古人”的文学评论创作,完成本单元学习成果展示。
| |||||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一、知识与技能:1.能熟读并背诵所选诗歌中写月的经典名句。 2.熟悉诗人的创作经历。 3.能通过诗人对月光的描述,对月亮感情的倾注以及希望的寄托,品鉴月光文化,。 4.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并撰写评论性和赏析性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写月的诗篇,训练独立探究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加深理解诗人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唐代诗歌中那一轮明月,磅礴向上,涵天盖地,辉映着唐人昂扬刚健、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 2.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 |||||
对应课标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 |||||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 如何理解唐人对月亮的钟爱?唐人在诗歌中借助月亮表达了哪些情感? 诗人是如何借助月亮来表现自己情怀的? | ||||
专题划分 | 专题一: 走进唐诗中的月光 ( 2课时)专题二: 与古人共赏明月 ( 2课时) 专题三: 我眼中的明月 ( 2课时) | ||||
专题一 | 走进唐诗中的月光 | ||||
所需课时 |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 ||||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唐朝,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的诗人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中秋咏月的诗章。浪漫的唐代人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的诸多诗人挥洒着自己的才华,不吝最美的词句歌颂月亮,月亮就是唐诗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走进唐诗中的月光,不失为走进唐代诗人内心,感悟其情怀的幽幽小径。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1、阅读所选的几篇唐诗,积累诗歌中关于月亮的描写。2、能借助网络、工具书等熟悉把握各位作者的创作经历及心路历程。 3、能能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所写月亮的着眼点异同。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本单元所选诗歌中,都有月亮的描写,你能一一找出来,加以体会吗? 2、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描写月色的? 3、诗人借助月亮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4、诗人与月亮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5、诗人笔下的月亮与你所见到的有不同吗?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信息化资源 |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投影设备 | ||||
常规资源 |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必修一至五教材。 | ||||
教学支撑环境 | 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学校图书室 | ||||
其 他 | 其他关于描写月亮的古今诗歌 |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 |||||
活动一:寻找唐诗中的月光引导学生品读《赤壁赋》《琵琶行》《望月怀远》《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等几首诗歌。 问题: 1.你所读过的诗歌中有无描写月亮的诗句,能否试着背诵出来?
学生自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月色之美。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赏析诗歌中的精彩月亮描写。 问题:
2.王维的诗就像是一幅画,他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充满幽情的山水画,试着描绘出这幅画面? 3、最意味隽永的月亮,莫过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诗把宇宙永恒而人生苦短写出来了,这是哲人的思考,这是世世代代的话题。试着赏析这句名句。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有关写月的其他诗篇。 2.课堂讨论、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3.搜集古今诗歌中有关月亮的描写,加以整理,试着背诵。 | |||||
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 1.勤于搜集,规范整理。2.诵读声音洪亮,节奏匀称,抑扬顿挫。能引发听者共鸣。 3.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文章,重点字词掌握牢固。 4、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到位。 | ||||
专题二 | 与古人共赏明月 | ||||
所需课时 |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 ||||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唐诗中“月”字出现频率很高。此“月”字,从字面看特指“月亮”,也不尽然,透过高空中的云层,寻找月亮的影子,我们总能感觉到古人通过写月亮想要诉说什么。为什么古人写诗喜用“月”烘托情感呢?透过月亮我们又可读到什么?细读之下,发现古人写诗喜用“月”烘托情感,透过月亮我们可以读到的那份浓浓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游子漂泊天涯时深深的孤独感,几千年来一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1、能理解诗人蕴藉在月亮之中的浓浓情怀。 2、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评论文章。 3、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把握诗歌主旨。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诗人为什么会描写明月?诗人笔下的月光与现实中的月光可有不同? 诗人与月亮是怎样交流的? 如何理解诗人借助月亮所表达的悲天悯人情怀?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信息化资源 |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室 | ||||
常规资源 |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必修一至五教材。 | ||||
教学支撑环境 | 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学校图书室 | ||||
其 他 |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 |||||
活动一:诗人为什么在诸多景物中选择月亮来描写?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 活动二:诗人笔下的月光与现实中的月光可有不同? 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 活动三:诗人与月亮是怎样交流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仰看明月,我不仅想到了过去的情感,更在猜测古人们的感受。充分阅读,结合诗人的创作经历进行思考。 活动四:如何理解诗人借助月亮所表达的悲天悯人情怀? 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见解。 历代的文人们,尤其是诗人,大概对月亮倾注的情感和想象可以说是最多,也是最美的。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剧、怀才不遇的感慨。 2、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3、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 |||||
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1、对有效信息的选择筛选。 2、对作品比较性阅读。 3、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 4、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 ||||
专题三 | 我眼中的明月 | ||||
所需课时 |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 ||||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唐代诗歌中磅礴升起的明月,将迸射永恒的光芒,永远那么迷人,永远令人敬仰。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漫长的岁月里,古典诗词中的月也可以疗现代人的乡愁。让我们步古人的目光,去发现自己眼中、心中,那一轮永恒的明月。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能掌握歌鉴赏的方法,会写赏析性的文章。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古人的月光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2、诗人是如何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3、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信息化资源 |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投影设备 | ||||
常规资源 |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必修一至五教材 | ||||
教学支撑环境 | 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学校图书室 | ||||
其 他 |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 |||||
活动一:古人的月光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中国古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是有目共睹的,当那一轮明月高挂空中,它带给人们多少的惊喜、赞叹或是哀伤,引发了多少的哲理沉思!从《周易》起,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描绘那轮明月,而后历朝历代相沿不衰。可以说,当西方文化热恋着日神阿波罗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更钟情于一轮朗朗明月,并传达出绵绵情思。应该说,与太阳相比,月亮更适宜于担当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活动二:诗人是如何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活动三: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采用借景抒情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活动四:指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有关诗篇,品味其表现手法。网上搜集诗歌赏析性的文章,为自己的写作提供范例,了解这类文章的写作要求及方法,完成赏析性文章的撰写。 | |||||
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 1、所选诗歌中表现手法的分析。 2、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分析(借助载体)。 3、赏析文章的撰写。 |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