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状元弃学港大 凸显转学制度痼疾

群振 5月 1, 201507:58:25教育观察4,314阅读模式

今年辽宁省文科“状元”、被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的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回到本溪市高级中学上课,准备来年再上北京大学。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证实:刘丁宁现在确实在该校上课,但只是为了保持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她其实只是休学,她想要追寻更纯粹的国学。

虽然校长称其是“休学”,但刘丁宁本人其实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笔者关心的是,为何刘丁宁刚上港大就“后悔”?难道在报考时没有认真分析?再就是作为一名优秀学生,从一所学校退出为何只有重回高考途径才能再进内地高校?这背后实际反映出内地考生在报考学校时存在盲目性,以及由于高校没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转学制度,导致校际间的转学很难实现,这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这给所有考生和家长的启示是,在报考学校时要充分分析,不能盲目选择,而给内地教育的启示则是,必须打破计划管理体系,建立学生校际流通机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以便让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院校。

据报道,刘丁宁其实一直想上北大,可“听从家长老师劝告出去闯”,“无奈”选择了港大,到港大后发现自己还是想追求“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加之香港大学网上学习时间比较长,刘丁宁的眼睛不太能适应,于是做出了放弃的打算。这里的问题是,当初为何不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只是服从家长的安排?还有,在选择学校时,是否对其办学特点、教学方式进行过了解?这不仅是刘丁宁的问题,也是很多考生及家长的问题。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都缺乏对学校的充分了解,往往是凭感觉,结果到了大学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这是值得所有考生和家长注意的,不管是报考内地高校,还是选择海外高校,都必须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不能盲目跟风。

学生在没有求学前,怎样全面了解大学?正是由于学生存在这一问题,所以在美国有自由申请进入大学制度,学生可以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即便如此,进入大学之后,还是有学生对学校、专业不满意、不适应而想转学,于是美国有自由转学制度,允许学生转学。假如在美国,刘丁宁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不适应,完全可以申请其他高校,比如耶鲁大学,她不必再重回高中求学,准备参加高考。

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这一制度,这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造成学生不满意学校、专业的情况并不少,可是,要重新调整特别艰难(可行的方式就只有退学复读再考),这也让社会对学生放弃一所学校,准备选择另一所学校产生误解,一方面觉得学生不该放弃,甚至会抱怨既然要放弃,何必当初占据名额;另一方面也会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行比较,认为被选择的学校好,被放弃的学校不好。包括这次刘丁宁的选择,也引来大家对港大和北大的对比。实际上,如果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选择或放弃一所学校是正常的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校则平等竞争,这就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

在美国,一名学生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是稀松平常的事,哪会成为新闻。刘丁宁放弃港大成为新闻事件的本身表明,我国高校的计划入学、计划管理制度应该改革了,要立足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改革入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这样会让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发展自己的兴趣,由此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熊丙奇)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5月 1, 201507:58:25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 教育观察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一、张定宇(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 57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