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群振 5月 24, 201522:04:19教材资料3,577阅读模式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旨趣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互补"之说则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二、课内文本阅读(14分)

阅读《项脊轩志(节选)》,完成第4~7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凡再变矣             再:第二次。

C.一日,大母过余曰     过:来看望。

D.比去,以手阖门         阖:关闭。

5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娘以指叩门扉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6 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辈们分家以后,庭院变迁,家境日趋没落,这些营造出了"悲"的情境。

B.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中,隐含着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沉痛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C.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场面描写,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D.作者善于即景抒情,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之中。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3分)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2分)

三、课外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戆子记

(清)谢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①。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②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③,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④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主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糵⑤,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①戆:迂愚而刚直,憨直。②侑:劝人饮酒进食。③司阍:守门。④眴:用目光示意。⑤媒糵:酝酿之意,比喻定计陷害。]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辈兴阑矣                阑:尽。

B.主人强颔之                颔:点头同意。

C.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        伺:伺候。

D.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果:实现。

9 以下各组能直接表现戆者"忠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召未至,戆者已归

②挥拳逐去。客哄而散

③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

④多酤伤费,多饮伤生

⑤谢之,而心颇衔之

⑥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为"戆子"作记,其实是借戆子宣泄心中的郁愤,剖示耿直忠诚之心,也是对朝廷吏治、君主视听等弊端的一种讽刺与揭露。

B.文章善用对比手法,戆子与黠者的言行对比,黠者自身前后的行为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仆人的"可用"与"不可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是一篇文字简练、带有寓言性质的传记文。其中黠、朴二人是朝中奸佞小人和平庸俗人的化身,而戆子则是忠诚正直官吏的写照。

D.本文借戆子厉斥歌者、夺酒劝主、沽直之辩这三件事情,描写了主人由不开心、勉强接受到心中感佩的情感转变,阐明了明辨忠奸的重要意义。

11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欲沽直邪?市恩邪?(2分)

(2)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3分)

(3)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3分)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她到岗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C.象棋人机大战凸显了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差别,观战的内行觉得计算机的走法其实很普通,但我这个象棋方面的半瓶醋却对各种奥妙困惑不已。

D.他性格内向,不善与陌生人打交道,刚见到她的时候,脸都涨红了,期期艾艾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房地产的复苏,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扩大内需等政策的刺激造成的。

B.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态势。

C.在昨天的一次网上访谈时,中国石化副董事长、总裁王天普明确否决舆论认为中国石化"垄断"这一指责,称公司盈利基本用于国家能源和企业自身发展。

D.专家认为,随着石油、美元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涌入,支撑着这几年迪拜房地产价格的快速提高。这次债务危机的发生,将使迪拜这些年吸引热钱的磁铁效应消失。

14 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    B.②③④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②④③

15 请以"海上生明月""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三句古诗词串联一段文字,表达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5分)

16 你的同学写了一份发言稿,准备在"电脑游戏与我们的成长"主题班会上发言。文中有几处不当的地方,找出后,将序号填写在横线处并修改。(6分)

同学们,我认为电脑游戏是把双刃剑。①玩得适度,它不仅可以使你轻松愉悦,还可以让你学到一些电脑常识。但如果沉迷其中,只能给你的②学习、生活、健康和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它是少数人借其发家致富,而多数人可能会因③电脑游戏丧失理智的事物。

我的发言可能有④不对的地方,请同学们⑤笑纳。

(1)不够简明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合逻辑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美丽的蝴蝶去找医生整容。

医生对她说:"你已经很美丽了,简直无可挑剔,用不着来做美容。"

蝴蝶说:"红颜易老,我想把自己整得再年轻一点。"[]

医生说:"其实,你现在的美才是最有魅力的。"

蝴蝶打断医生的话:"我说过了,我要再年轻一点。"

医生只好同意为蝴蝶做了整容手术。

几天后,当一层层的绷带被解开,蝴蝶怀着激动的心情接过镜子,镜子里面竟然是条毛毛虫。

人生在世,许多美好的东西既在过去,也在将来,其实更重要的是现在。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欲望是一座火山,如不控制就会害人害己。"你觉得怎样呢?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 解析:B项,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答案:B

2解析:C项,"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答案:C

3 解析:A项,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互补'之说则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答案:B

4 解析:B项,再:两次。

答案:B

5 解析:之:代词,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介词,用/连词,来。

答案:C

6 解析:B项,"隐含着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沉痛心情"不当。

答案:B

7 参考答案:(1)你的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吗?"

(2)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声号哭啊!

8 解析:C项,伺:窥察。

答案:C

9 解析:①⑤均与题干无关。

答案:A

10 解析:D项,"心中感佩"处以及"阐明……意义"处均有误。

答案:D

11 参考答案:(1)你是想赚得直言敢谏的名声呢?还是施恩惠来换取别人的好感呢?

(2)把失去官位看做是抛弃草鞋一般,甘心被降职贬谪就像是乐于还乡一样。

(3)主人说不出话来,向他道歉,但心里却很记恨他。

12 解析:B项,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语境不符。[学&科&网Z&X&X&K]

答案:B

13解析:A项,"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去掉"造成的";C项,搭配不当,"否决"不能与"指责"搭配,应使用"否认";D项,"支撑着"前面缺主语,应删去"随着"。

答案:B

14 解析:本语段借灰色与其他色彩的关系来阐明灰色理论与多彩生活的关系。②阐述灰色对其他色彩的依存,内容上紧承首句,且有关联词"也只有"与首句中的"只有"照应,因此先排②;②是⑤的原因,根据"因此"判断⑤紧承②;①的"这世界"紧承⑤"多彩的世界"而来;在指出了世界多彩的特点后,④③阐述灰色理论与多彩世界的依存关系,根据"正因为"和"也正因为"判断④应该在③前面。

答案:A

15 答案示例:"海上生明月",望着这一轮圆月,忽然意识到又是一个三五之夜。在秋风的吹拂下,在白露的滋润下,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从脑中迸出。家乡可好?父母是否康健?他们是否也在望着这轮明月思念远方的我呢?想回家的感觉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回去是不现实的,那就来一点文人无奈的安慰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 参考答案:(1)不够简明的一处是:③修改:之(其)。(2)不合逻辑的一处是:②修改:删去"和成长"。(3)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⑤修改:批评指正。

17 写作提示: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写蝴蝶为了追求更年轻、更美丽而做整容手术,结果适得其反,变成了一只毛毛虫。分析材料,可以说,是蝴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美丽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结果害了自己。故事之后的分析有两个要点提示,一是"更重要的是现在",即现在是最美好的;一是"欲望……如不控制就会害人害己"。审题立意一定要把握住以上要点。[学#科#网Z#X#X#K]

所以,本文的立意角度可以设定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控制欲望;(2)把握现在,珍惜现在的美丽;(3)做事要适可而止;(4)人要正确认识自己;(5)做事过犹不及;(6)贪婪害人害己;(7)无欲则刚;(8)学会享受生活。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5月 24, 201522:04:19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小说答案 教材资料

小说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历史小说】 (2022·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教材资料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一、描写处境困难  战胜挫折取得胜利 1.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哀”是悲愤、悲壮之意,不可理解为“悲痛、悲哀” 2.安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