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招办7月22日表示,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招办负责人表示,北大要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北大要从培养“人”而不是招收“分”的目标出发,超越目前国内高校盲目争夺高分生源的恶性竞争。(《新京报》7月23日)
国内终于有高校对“高考状元”,大胆说“不”了,虽然只是因为“高考状元”索要高额奖学金,但这种评价转向无疑向社会传递出一种导向,即衡量学生的能力,要看分数,但更要看“分数之外的东西”。如果因为高考得到了高分,就据此向高校讨价还价,要高额奖学金,而不是“申请”奖学金,以高分自居,要挟高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逐利行为,更是尊重意识、平和心态、谦和精神以及高尚追求的缺失。这些孩子是“高分人才”,但却不是期待的优秀人才、是高尚人才。所以,北大就应该拒绝这样的学生,告诉他们,道德标准、精神气象、广阔胸怀同样是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敦促更多孩子提高精神和道德水平,成为高分、高尚情怀的追求者。
著名学府,就应该是科学的教育风尚、科学的教育评价的引领者,而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正如北大的承诺,“北大要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所有的教育者、大学,都能用理性、平常的心态对待状元、高分学生,而不是一味拔高,过分娇宠,理性教育观才有望得到回归。北京大学都这样做了,其他学校和教育者也应该积极跟进,为教育界引领出一种新风尚。
让人遗憾的是,时下,不仅是中学,不少著名高校也陷入了唯利是图的“分数崇拜”中,高分和状元已不再是单纯的高分象征,而更成了妆点教育门楣、教育比阔的工具。培养出了高考状元,是中学的骄傲;录取到更多高考状元,是大学的骄傲等。“高考状元”这个平常物,正在成为教育GDP随意摆弄的一个棋子。有的高校为了录取所谓的状元学生,动辄许下高额奖学金,不惜扔掉大学应该具有的尊严和教育体面,就像小商贩一样极尽能事,让教育尊严流失很多,也让大学的独立精神和独立气象,萎缩很多。这种不良风气,早就该进行努力纠正了。
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1996年就把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香港的大学2005年也曾拒绝10位内地“高考状元”,人家根本不光看成绩,而更看重非智力因素,比如社会服务意识、公共情怀、生存和生活能力等。所以,北大摒弃“状元崇拜”,不再过分娇宠高分和状元学生,也是和国际教育理念的及时接轨,值得欣慰。
深而言之,我们不仅要摒弃“状元崇拜”,还应该将这种清醒做法发扬光大,对于高考状元和高分,没有必要过分炒作,因为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拔尖、掐尖,而是为了更多孩子的和谐发展。孩子的能力本来就存在多样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不是“惟分是从”。鼓励更多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强势智慧和社会位置,挖掘“实践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做出平凡却伟大的积极贡献。这才是教育最应该坚持的方向,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和谐。
【关于新闻评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备“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和“关注社会发展,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的能力。可目前我们的教材无法给予学生及时了解并深入思考当今社会的必要信息。再加上,许多高中生对社会热点视而不见,听而不思,而这就成为他们写作素材陈旧,角度单一,分析肤浅的主要原因。结合新课标要求,联系高考现状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在班内每两周开设一节新闻简评课,通过简评,训练思维,让学生对事件的分析变得条理清晰,使他们的思想富有深度和新意。进而养成关注新闻的习惯,学会辨别并积累富有时代意义的典型新素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是非观去关注社会,评判热点。按照课标中“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多角度观察生活,多方面积累素材”的要求,我将学习重点放在素材积累和思维训练上。 联系学生现状,我把提升思维深度设为难点加以突破。
在新闻简评课上,我一般播放“新闻1+1”“焦点访谈”等节目导入,迅速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可感的环境里,激起他们的感情共鸣。让学生点评新闻事件,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新颖性。比如又一次我展示了《河南日报》 的一则报道:月薪数千元的孙先生在儿子考取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后,觉得儿子的人生目标不够明确,心理压力比较大,担心其会“走弯路”,就“毅然”辞去工作,到孩子的宿舍楼当上了一名管理员,而月薪只有几百元。 出示材料后我将安排学生针对这则材料尝试口头简评。联系学生实际,他们在简评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观点多集中在溺爱上,分析多仅仅停留在危害上。针对学生情况我加以引导:首先在立意上,分析多因一果现象: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立意“有种爱叫放手”;从父亲的角度立意“不要丧失自我”“榜样的作用要远远强过带有压力的感激”等等;从教育环境的角度立意“构建放心、健康的教育环境”等。其次,在分析上,以最后一条为例,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加以阐述,还应结合社会,简单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如何构建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如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强化辅导员管理等。两种评点结果的展示,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多因一果”多角度立意的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明了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上,还应结合现实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
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学会把握社会热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积累富有时代意义的典型新闻,来填充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我设置了评选最佳新闻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关注“新闻周刊”“新闻1+1”“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及报纸《参考消息》等,并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记录到“新闻采摘本”。首先,小组内部所有成员进行自我推荐,并在推荐中阐述推荐理由。其次,小组商讨,选派代表向全班推荐组里的最佳新闻,同样需阐述推荐理由。最后,全班讨论,评选出班级之最。接着让学生书面点评刚刚评出的最佳新闻。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落实写作,强化其观点阐述的条理性。写作完毕,可安排展示、互评。
新闻简评课,符合高中生心理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有利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打破传统作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新闻点评除了每两周安排一次外,教师也可能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比如在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对相关事件进行点评和思考,特别是在时间较长,学生接触信息较多的假期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热点多写新闻评论,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文笔。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