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试题集锦

群振 9月 23, 201521:44:12教材资料6,342阅读模式

1.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宝玉的叛逆性。

宝玉摔玉 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 "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解析: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2.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宝玉在冯紫英家见到蒋玉菡,十分喜欢,得知他就是有名的小旦琪官后,更是高兴,即刻解下北静王送的茜罗香巾相赠,琪官也将玉玦扇坠送给宝玉。

B.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凤姐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枉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建议“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还说不久家里有喜事。

C.姑苏仁清巷的甄士隐是个乡宦,祖上是做官的,家底殷实,但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资助暂寄在葫芦庙里以卖字作文为生的贾雨村上京赶考。后来他女儿英莲被拐,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家,他又遭岳父欺诈数落,就跟随一跛足道人出家了。

D.宝玉挨打后,黛玉到怡红院看望。黛玉见到宝玉后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 气噎喉堵,更觉厉害。

E.海棠诗社,由探春发起。李纨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绛洞花主、富贵闲人……李纨出题,迎春限韵,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

【小题1】AD

A.宝玉给琪官的是玉玦扇坠,琪官给的是茜罗香巾;D.是宝钗对宝玉说。

3.简答题。(l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提出的问题。

“……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

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

“里面的”和“外面的”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呢,请简述。

【小题1】是龄官和宝玉。(1分)蔷薇架下,龄官手里拿着簪子痴痴划地,一面悄悄流泪,(1分)蔷薇架外,宝玉痴痴随着簪子的起落,在手心里摹写,猜是 “蔷”字,心生同情。(2分)一阵雨来,宝玉提醒她身上湿了,龄官却误当他是丫头,宝玉发现自己也淋湿了,便跑回怡红院。(1分)

4.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这段话是谁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请你简述事情的经过。

答案:是鸳鸯说的(l 分)。贾赦看上鸳鸯,让邢夫人向贾母讨来做妾,但鸳鸯坚决拒绝(l 分)。贾赦得知后大怒,以为鸳鸯不愿嫁他是因鸳鸯看上了宝玉或贾琏,便传话于鸳鸯,叫她休想,且不会放过她(2 分)。于是在贾母等人面前,鸳鸯说了这些话, 并铰发立誓死也不嫁(1 分)。

5.阅读: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 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小题1】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3分)

1《春江花月夜》是        代著名诗人          所作。其中的著名诗句有:                                     。(4分)

2请就本段的人物性格进行简要的分析鉴赏。(4分)

答案:

1.唐代;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每空1分,诗句只要正确就得分)
2.在本段塑造了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文采过人的形象。(2分)“喝了两口稀粥”是黛玉幼年多病的一个典型生活细节;黄昏细雨,是对黛玉凄苦内心的一种象征;“随便拿了一本书, 却是《乐府杂稿》”这一细节是黛玉文学修养的体现,而她模拟《春江花月夜》所作的《代别离》一首更是她文才过人的具体体现。(2分,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夹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了,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人可亲可敬。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悄悄说了。

宝玉原来还不知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你们别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得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吗?”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存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

宝玉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道:“明日再来看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这有什么的?只劝他好生养着,别胡思乱想就好了。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只管取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这里宝玉昏昏沉沉,半梦半醒,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捱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

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了?”黛玉急得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们拿咱们取笑儿了。”宝玉听说,赶忙的放了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刚出了后院,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接着薛姨妈又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了人来。

至掌灯时分,宝玉只喝了两口汤,便昏昏沉沉的睡去。接着周瑞媳妇、吴新登媳妇、郑好时媳妇这几个有年纪常来往的,听见宝玉捱了打,也都进来请安。袭人忙迎出来,悄悄的笑道:“婶娘们略来迟了一步,二爷睡着了。”说着,一面陪他们到那边屋里坐着,倒茶给他们吃。那几个媳妇都悄悄的坐了一回,向袭人说:“等二爷醒了,你替我们回罢。”

(摘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有删改)

注:前一回是说宝玉因不符合其父贾政的要求而被贾政打得遍体鳞伤。

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句中,“托”字用得极为精彩,表面上写出了薛宝钗的小心翼翼,实际上写出了薛宝钗对贾宝玉的关心。

B.“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一句,写出了贾宝玉的多情以及对功名的不屑。

C.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通过袭人对周瑞媳妇、吴新登媳妇、郑好时媳妇等人的不同态度反映了贾府等级制度的森严。

D.林黛玉来看宝玉,见宝玉被打得遍体鳞伤,于是说“你可都改了罢!”,

这体现了林黛玉对当时社会环境的顺从,写出了她的软弱。

E. 这部分文字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段,从正面、侧面不同角度刻画了薛宝钗、林黛玉不同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中说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请简要说明林黛玉的这种性格在这部分文字中有没有得到体现。

从这部分文字看,贾宝玉对宝钗、黛玉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把第一段划线句子改为:“早听我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看了,心里也疼”,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小题1】DE

【小题2】有。因为:①林黛玉听说王熙凤一来就要走,害怕王熙凤看见她肿得桃子般的眼睛,被她们取笑。② 怕和王熙凤撞上,特意地三步两步转过床后,从后院离开了。

【小题3】贾宝玉对宝钗觉得亲切,对宝钗的关心很感动,但他对黛玉更关心,更充满深情。宝钗来看宝玉时,宝玉只是睁开眼睛说话、;但当黛玉来看他时,他先是“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这说明宝玉对黛玉来看他的渴盼;然后又是关心黛玉,担心黛玉“受了暑”;最后又编造善意的谎言,说自己并不疼。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宝玉对于黛玉的深情。

【小题4】不好。薛宝钗是个大家闺秀,她对宝玉有朦胧的感情,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把爱情表白得如此直露。原句用“人”“我们”以及一个省略号可以很好地刻画出薛宝钗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的端庄、娇羞以及她的理智,同时也能反映她的八面玲珑。
解析:

【小题1】“你可都改了罢”是林黛玉无奈之下对宝玉的劝告,并不能体现她的顺从和软弱故D错;对林黛玉的刻画没有心理描写,故E错

7.红楼梦阅读

》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________(人)的________(物)和________(人)的 _______(物),“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_______和____的“还泪之说”。

》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___________,该人很能干,管理贾府日常事务,还曾协理      。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___________、弄权____________、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

》中以下所述的是哪3个人?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第一个是                  第二个是                 第三个是                  

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分别预示了哪位女子的命运 。

(1)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2)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

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1)                  (2)            

简述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字数在150字以内)

答案:

【小题1】《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__薛宝钗(人)的_金锁_(物)和_贾宝玉_(人)的 _通灵宝玉_(物),“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___神瑛侍者_和_绛珠仙子___的“还泪之说”。

【小题2】《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__王熙凤     _,该人很能干,管理贾府日常事务,还曾协理   宁国府   。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_____相思局______、弄权__________铁槛寺__、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

【小题3】第一个是       迎春     第二个是      探春           第三个是       惜春   

【小题4】(1)  巧姐        (2)    晴雯    

【小题5】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

8.<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有人戏称“奇谋”为“掉包计”,试写出“奇谋”的具体内容。(4分)

答:宝玉丢失通灵宝玉,举止疯癫,贾府拟为宝玉迎娶宝钗,冲喜消灾。(1分)主事者王熙凤深知宝玉心在黛玉(1分),于是哄骗宝玉并让黛玉的丫鬟雪雁在婚礼时搀扶宝钗,(1)名娶黛玉,实为宝钗。(1分)

9.红楼梦十二钗判词中,写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请说说你对这一人物与贾府兴衰之间的联系。

答案:元春进宫,贾府逐渐进入繁盛时期;元春被封为贵妃,贾府达到鼎盛;元春生病,贾府一片哀景;元春亡故,贾府随之在权力争斗中倒台。元春人生的起伏与贾府由盛而衰的运势完全一致。

10.《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                           的爱情悲剧。

答案: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11.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林黛玉 贾惜春 妙  玉 史湘云

B、王熙凤 妙  玉 贾惜春 史湘云

C、林黛玉  妙  玉 贾迎春 李  纨

D、薛宝钗 贾迎春 妙  玉 史湘云

答案:B

11.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请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4分)

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②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是薛宝钗和林黛玉。②薛宝钗出生于豪富的皇商家庭。她挂有一把金锁,与宝玉“通灵宝玉”恰成一对。但宝玉倾心于林黛玉,于是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使用“调包计”让宝、钗成婚。后来宝玉出家,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须先读懂判词,方能推断出人物。题目两问,应依序作答,并标明序号。简述人物要紧扣“身世与命运”。“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点评:识记文学名著要求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①注意对名著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比如对《红楼梦》中作者对15个人物的判词的理解等。②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纯叙述的角度还是要求有适当的人物评价,或者是揭示作品的主题意义,绝不能有半点的含糊。③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从情节角度,还是从人物角度入手要判断清楚,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述。

12.“红楼梦中人”海选活动自报名至今,林黛玉一直是最热门的女性角色。据2006年10月8日最新数据显示,报名林黛玉的先后已经突破了1万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因此最后选出的林黛玉可真称得上是“万里挑一”了。这1万多名报名选手中,不仅每个人对林黛玉的理解不同,而且每个人的故事也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她们都怀着同样的梦——希望出演《红楼梦》,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林妹妹”是陈晓旭最知名的身份。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她生前所领导的北京世邦是一家年营业额近两亿元的4A广告公司。

(1)“红楼选秀”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红楼梦中薛宝钗在描写鸣放爆竹时有“一声震得人间响,回首看时已成灰”的诗句,结合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题中诗句说明爆竹声具有能量
B.通常,爆竹声也能向人们传递某种婚、丧、喜庆的信息
C.爆竹声是火药振动时产生的
D.城市市区禁止燃放鞭炮有许多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减少噪声污染
答案:C
  14.红楼梦葬花呤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桃李明年能再发…三月香巢已垒成.”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应激性和适应性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能进行呼吸
D、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答案:考点:生物的特征
专题:
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据此解答.
解答:解:“花谢花飞花满天,”花谢后子房开始发育,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桃李明年能再发”体现了生物的再生长现象,“三月香巢已垒成”体现了生物的繁殖现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5.在《红楼梦》18回中贾妃在游大观园时命贾宝玉等众兄妹各题一匾一诗,贾宝玉奉命应写哪四首?其中哪一首是林黛玉帮他写的?
答案:贾宝玉奉命应写《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杏帘在望》四首,其中《杏帘在望》是林黛玉帮他写的。解析:考查对作品构思的情节的把握理解能力。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七八岁的贾宝玉以他的通灵说出了这般新异,这般骇俗惊世的奇谈怪论。这话是贾宝玉说的,也是曹雪芹说的,这句乳臭未干的孩子话,道出了一整部《红楼梦》思想与审美旨趣的根本奥秘。一部《红楼梦》,写的正是男子与女儿,泥做的骨肉与水做的骨肉,浊臭与清爽,贾府与大观园的对立,在这对立中表达了曹雪芹对人的认识。一个七八岁孩子的生活圈子走不出他的家庭,宝玉所能见到的男人必然是他的父辈兄弟,他感觉到“浊臭逼人”的“泥做的骨肉”当然也就只能是他的父老兄弟。确实,贾宝玉身边的男子虽然有老有少,性格上也并非简单划一,但却共同构成了无灵魂、无精神、无生气、无诗情的腐朽的一群。然而,另外一方面,这“浊臭逼人”的男人又不仅仅是贾府的特别产品。“家国同构”,贾府实际上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源远流长”,贾府同时又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文明几千年历程的成果和结晶。在这个意义上,“浊臭逼人”的“泥做的骨肉”乃是封建文明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产品。正如贾宝玉生活在贾府一般,曹雪芹生活在“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康雍时代,生活在一个一度有过“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封建家庭。他切肤地感受着时代沉沉的暮气,呼吸而领会者,唯有弥漫的男子们的浊臭逼人。这是一个窒息人的时代,这是一批非人的人。

就在这个绝望的发现时,在这“大无可如何之日”,曹雪芹把眼光转向了社会所压抑、所覆盖、所忽视的另外一群,惊异地发现:大观园里活跃着生命的精灵;纯粹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在大观园里。“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第一回)雪芹以为,作为社会主体的男子固然沉沦迷失太久,罪孽深重,浊臭逼人,不值一提,使其泯灭可也。然而,如果因须眉中的非人,而忽略了“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因为异化生命的无意义,而看不到纯粹生命的意义,甚至终日愁闷,灰眼看世,岂不悲哉?因此,他决定敷演出这段女子的故事,生命的故事,从而“使闺阁昭传”,“悦世之目,破人愁闷”(第一回)。这样就有了以“金陵十二钗”为核心的《红楼梦》,有了大观园里的女儿国,有了一园青春、活跳、诗意的生命。

1.为什么说文章开头贾宝玉抑男扬女的话是“惊世骇俗的奇谈怪论”?

2.对第二段“贾府和大观园的对立”的含义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男子与女儿的对立。
B.腐朽与生气的对立。
C.往昔与未来的对立。
D.非人与真人的对立。
3.第二段中“一个七八岁孩子的生活圈子走不出他的家庭”,意在说明[  ]

A.年龄阅历给宝玉带来的认识局限。

B.封建家庭给宝玉造成的封闭生活。

C.宝玉认识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对象。

D.宝玉在男权中心包围下的英勇抵抗。

4.明确写出第三段说的“这是一个窒息人的时代”“这是一批非人的人”是什么时代什么人。

(1)是(  )时代。(不超过7个字)

(2)是(  )人。(不超过18个字)

5.根据短文说出曹雪芹决心写作《红楼梦》的原因。

6.文中“须眉”“闺阁”的意思各是什么?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贾宝玉对女儿的明显偏爱是由于女儿们使他清爽,正如他说“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

B.贾府的男人们虽然从整体上看是腐朽的一群,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具有足以相区别的性格特征。

C.源远流长的封建宗法文明集数千年之力构造了它的典范的产物--以男权中心为统治秩序的贾府。

D.脱胎于曾经有过骄奢淫佚生活的封建家庭,曹雪芹对不断扩散着死尸般腐臭的封建社会有着切身感受。

E.曹雪芹惊喜地在大观园中发现了一群活跃的生命的精灵--女儿们,他决心把她们如实写进自己的不朽名作《红楼梦》。  F.大观园的女儿们的生命之所以未遭异化而保持着生意,正是因为她们被封建社会所压抑、所覆盖、所忽视。

8.根据本文观点,评论本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批宝玉的两首《西江月》。

答案: 1.贾宝玉对贾府男人们的否定,实质上是对这个封建家庭统治者的否定和对这个家庭统治秩序的否定,而贾府实际上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是漫长封建历史的产物,所以对贾府的否定也就意味着向整个封建制度挑战,因此,这种叛逆者的宣言在当时一定会“惊世骇俗”,被视作“奇谈怪论”。2.C3.C4.(1)是(没落的封建)时代。(把“封建”答成“康雍”也算对,但应有“没落”或类似表述。意思对即可。)(2)是(封建文明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产品的)人。(意思对即可。)

5.曹雪芹发现作为社会主体的男子虽然已经发生了人格的异化,难以救药,但还有保留着“纯粹的生命、生命的意义”的女子,写出她们“青春、活跳、诗意的生命”,就可以“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从而给绝望的自己,也给他人以希望。

6.须眉指男子,闺阁指女子。

7.AE

8.略。

9.在《红楼梦》18回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对贾妃两次落泪的描写。请问这两次描写分别表达了贾妃什么样的心理?
答案:第一次是她刚回来见到贾母等众人时候的落泪。这次落泪是久别亲人重逢后的喜悦,还有就是她见到家中的这种热闹欢娱的场景想到“不得见人”的宫中生活时流下的酸楚之泪。第二次是要回宫时的落泪,这次落泪是即将分别亲人又要回到深宫时的伤感之泪。
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人物的性格理解分析。
  1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及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6分)
A.《红楼梦》作者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如“甄士隐”、“贾雨村”谐寓“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贾宝玉”寓意“真顽石”,“贾琏”则谐寓“假廉”。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让读者回味无穷。
B.《红楼梦》围绕着宝黛爱情故事的主线,还写到了家庭宴会、人际关系、官府交往、婚丧嫁娶、三教九流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这一点来说,《红楼梦》可以看作中国18世纪的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C.宝玉神志不清,贾府决定给宝玉娶亲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怕宝玉承受不了,便把宝玉和黛玉交往的情形告诉了王夫人。贾府感到为难,王熙凤献了个掉包计,在贾府公开宣扬宝玉要娶黛玉。洞房之夜宝玉虽然不太高兴,但婚后身体还是逐渐恢复过来。
D.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向强者发出的战争。他北伐曹魏,先后五次,另有一次是曹军南下,属防御战。六次出征亦称六出祁山。

E.赤壁之战后,周瑜为夺得刘备占领的荆州,假意要求借道去攻打西川,以便乘机夺取荆州,不料被孔明识破,兵败而回。后周瑜又向孙权献计,假意要将孙权之妹嫁与刘备,待刘备来东吴后逼其归还荆州。但在孔明安排下,东吴弄假成真,“赔了夫人”;在刘备回国途中,周瑜又阻拦失败,因而“折兵”。周瑜因这“三气”而被气死。

答案:CE解析试题分析:C项中“在贾府公开宣扬”错,应该是只是贾母几个人知道;“但婚后身体还是逐渐恢复过来”说法有误,而是宝玉更加糊涂了。E项,周瑜假意借道攻打西川以便乘机夺取荆州,是在“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
考点: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点评: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考查,考查的是识记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选项内容,快速回忆相关名著中的情节或细节,并与选项进行认真的对比,从而判断正误。在审读选项时,尤其要注意其具体表述的内容,核实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姓名、人物关系的真伪,检查其细节描述的正误等。
  18.《红楼梦》阅读(10分,每题5分)1.下面有关《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遥。”这一首诗词写的是探春。

B、周瑞家的送宫花来,迎春、探春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惜春:“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明儿剃了头作姑子去,若剃了头,可把这花戴在哪里?”命丫鬟收了;凤姐处,平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后又拿出两枝叫送往小蓉大奶奶出去;宝钗:“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C、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是黛玉初见宝玉的心理活动。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D、宝玉身上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宝钗则有癞头和尚送的金锁,上写“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八个字,是所谓“金玉良缘”。

E、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以后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2.请简述“泣残红黛玉葬花”。( 5分)

1.B、D(5分,正确一项得3分)

2.黛玉访宝玉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产生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黛玉曾因为怜桃花落瓣,手把花锄,收抬残红,葬于花冢。如今时值暮春时节,又来到花冢,她从落花中联想到自己的悲剧的宿命,于是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这首《葬花吟》。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自己平时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记忆,同题中各选项表述对照,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宝钗说的话应该是黛玉说的;D项错误在于把通灵宝玉上的文字同金锁上的文字稿颠倒了。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自己平时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记忆,按照题目要求,记述出“泣残红黛玉葬花”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事情经过和结果。文字要简略。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19.《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名著熏陶了中华民族,使华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请你选择其中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2分)

上联:读《水浒》,明侠肝义胆;

下联: 。

答案:

阅《红楼》,见怨女痴男;阅《三国》,见虎斗龙争;阅《西游》,见千神百魔。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补写下联,其实是考查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津津乐道,试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3分)

答:

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1点1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文学名著情节的掌握情况,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出相关的情节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津津乐道,试简述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3分)

答: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1点1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文学名著情节的掌握情况,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出相关的情节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3分)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请问这段话是谁说的?并简述说这番话的始末。

答案:

是探春说的。是在抄捡大观园时说的。在探春房里,探春顶撞凤姐,不让搜查丫环的东西,要搜就搜她的,并为贾府自行抄家而伤心流泪。王善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陪房,大胆掀探春衣服,探春大怒,打了她一记耳光,并解衣卸裙要凤姐搜身,凤姐赶紧帮她整理衣服。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将题中的两道问题全部回答,同时注意语言的简明、清楚和全面。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23.《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请说说它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解析】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4.(1)<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有人戏称“奇谋”为“掉包计”,试写出“奇谋”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宝玉丢失通灵宝玉,举止疯癫,贾府拟为宝玉迎娶宝钗,冲喜消灾。主事者王熙凤深知宝玉心在黛玉(1分),于是哄骗宝玉并让黛玉的丫鬟雪雁在婚礼时搀扶宝钗,(1)名娶黛玉,实为宝钗。

25.《红楼梦》中的人物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他们的爱情悲剧让读者唏嘘不已.请你根据上述事实,从生物学的角度谈谈你对下列问题的看法。

(1)根据我国的《婚姻法》,你认为林黛玉和贾宝玉能结婚吗?
(2)你这种观点的理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表兄妹,属于三代以内的
(填直系或旁系)血亲,他们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如果两人结婚并生育,其后代患隐性 的可能性就越大.
(3)《婚姻法》的这项规定,有助于实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中的 .
A.晚婚 B.晚育 C.少生 D.优生.

考点: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计划生育及其目的和要求
专题:
分析: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据此解答.
解答:解:(1)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因此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能结婚;
(2)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表兄妹,属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按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是禁止结婚的,如果两人结婚并生育,其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3)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优生是指通过婚前检查、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的分娩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遗传疾病的孩子.优生的措施有:适龄结婚,适龄生育,遵守婚姻法,不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产前诊断等.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所以对优生很是不利.
故答案为:
(1)不能;
(2)旁系; 遗传病;
(3)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近亲结婚的危害.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9月 23, 201521:44:12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助读 趣味试题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助读

第一二〇回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导语】 贾政扶贾母等人灵柩到了南方原籍,安了葬。一日接到家书,看到宝玉、贾兰得中,甚是欢喜,后又见宝玉走失,复又烦恼。只得赶忙回来,在道上又接家书,知...
《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助读 教材资料

《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助读

第一一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导语】 临考之日,宝玉、贾兰辞了家人要赴考场,宝玉辞行的话却句句像不祥之兆。王夫人宝钗更是失声痛哭。贾环见他们去应考,又气又恨,便哄着邢夫人尽快把巧姐...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助读 趣味试题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助读

第一一八回 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 【导语】 惜春执意出家,王夫人毫无办法,便问彩屏等谁愿意跟姑娘修行,一直没人响应。后来紫鹃走上前,说出了自己愿意服侍四姑娘的愿望。 后来王仁竟乘贾琏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