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绍典老师是湖北省特级教师,高中语文教学专家。他首先就《雨巷》、《飞向太平洋的航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三节课进行了点评,这三节课的授课教师分别是来自桐柏一中的程晔老师,来自商丘夏邑高中的苏国庆老师以及来自开封高中的郑彦凯老师。
典主任说今天看到这么多的男老师讲课非常高兴,几乎所有的公开课,男老师的比例总是少之又少,真是不同凡响。另外,安阳一中的学生水平高,素质好,大家有目共睹。这三节课下来,听了之后觉得很舒服。
典主任认为,教师的看家本领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他对语文的定义是:语者,无至言也;言者,言之文者。即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训练成讲自己话的人,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训练学生会表达,善于表达。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才能:一张铁嘴,一手好字,一笔好文章。
程晔老师,紧紧抓住意象,雨巷、油纸伞、姑娘……但不足之处是我们在讲解诗歌时不能把这些意象孤立地拎出来,而是应该有序地叠加。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将出炉,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语言素养,逻辑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实意象也有直线,也有圆形,语文里也有数学的直线与圆的相离、相切、相交之美。从这些角度解读语文,会使语文更加丰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如果没有阔大的胸襟是写不出这样的诗的,这就是帝王气象。大家可以参考典主任的文章《文学美与科学美的完美结合》这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对《雨巷》的点评: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所以这样的过程一方面要求老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另一方面也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雨巷》老师范读得很好,但要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的整体把握即孤独。然后再找出相关的句子,一一品味,给每一个环节都打一个结,扣一个扣子。再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解读当然要从内容方面,比如“太息一般的眼光”,太息,即叹息,是什么眼光?姑娘是什么样子?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戴望舒为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王逸注:“望舒,月御也。(亦作“月驭”。古代神话中为月亮驾车的神。亦借指月亮。)屠呦呦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苹、蒿、芩”三种植物都指蒿类植物。但也要结合形式方面,比如句式。
对《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点评:
苏国庆老师讲课很理性,也很智慧,特别是有他授课时有很强的文体意识,这一点很好。但学生掌握之后可以淡化,把精力用在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另外,导入没有必要故弄玄虚。“今天是一个什么日子?”等等。教学的高境界应该是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老师把学生引入到自己的圈套里。大家可以看一篇文章《我在美国教语文》,上课后先让学生读10分钟,然后分组讨论,然后由学生提问。什么是同志,什么是公社。典主任认为美联社与新华社的报道有本质不同:新华社的报道主观评价过多,不能很好地体现新闻的客观特点。有时老师的问题指向不明,比如,新闻主要说的是哪年的哪件事?因为文章里面有太多的时间,太多的事件,这样问题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另外对题目中“航程”,它的含义要敲打一下,它的含义是:“指飞机、船只航行的路程”,应该是包括来回两段路,但文章似乎只在强调发射这样一件事的意义。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概括,应该放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在学生对文本基本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出,而不是由老师把它总结出来投影在屏幕上。
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点评:
典主任对老师课堂上表现出兵亲和力表示赞赏。第一段,让蔡元培当校长说明民国政府,说明当时的教育部长很有眼光,我们不能说近代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在第一段表现出了应有的学术底气和人格魅力。出彩的地方是蔡元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的表现非常优秀,可以说是训练有素。然后是共同研讨。
最好是学生生发问题,要有文体意识,这是一篇演说,对文本的解读功利性太强,其实面对文本师生都是读者。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