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选项表意与原文不符。原文"有效"前有"更"字修饰)
2. D("……,才能……"颠倒了条件关系。且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3. A("把抽象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把无价值内涵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教育培养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并不涉及转化的问题)
4.D(速:招致。)
5.C(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另,A、B句正确标点:"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6.A(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7.(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8.①触景生情:作者看到眼前的黄溪小路弯弯曲曲绵延千里,想到了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山中的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更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在凄凉,哀婉的氛围中,生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之情。
②视听结合:从视觉上写"溪路"之曲折,从听觉上写"猿鸣"之哀婉,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意境,抒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如果从其他艺术角度答,言之成理也可。)(每答一点3分,名词术语一分,分析2分。)
9.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或答:雍诗所写愁思更浓重。在霜枫冷月的秋夜里,江上一声猿啼就会惊破游子的旅梦,使人断肠,已无需第三声,从而突出诗人极浓的羁旅愁苦)(第二问作答时言之成理即可)
10.(1)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1)解析:选AD。B项,"故意编出来"的说法有误,母亲对姑姑的赞许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不能算是"有心计"。C项,"也预示了我们家将来的幸福生活"一句表述不当,原文无此信息。E项,"有很高的医学造诣"过度拔高,姑姑只是一个接生的医生,"很受人尊敬"也没有表现出来。
(2)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姑姑这一人物形象。考生要从小说中抽取与之相关的事件,从事件中进行概括。从"人家都说你是菩萨转世""姑姑见母牛下跪,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姑姑的口半张着,眼神很慈爱"等处可以看出姑姑很善良、很慈爱。从姑姑从事接生的经历和成功为牛接生的事可以看出姑姑接生技术很好。从姑姑的话如"你们想把我累死吗?""我不能白给他们家干活儿"可以看出姑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姑姑很健谈。
答案:①善良,有慈爱之心。见母牛下跪而流泪,见母牛舔小牛而眼露慈爱。②接生技术高超。不仅能为人接生,还能为牛接生。③心直口快。被叫来给牛接生,一进门就对嫂子发脾气,最终还是为牛接生了。④健谈。她说话被认为和刘兰芳说评书一样精彩。
(3)解析:这两段有着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非有不可,所以这是可以从两方面思考的,多余与不多余,各有一定道理。如果认为多余,应指出它们与主旨表现、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的关系并不紧密;如果认为不多余,则应考虑它们在丰富小说内容、深化小说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1)多余。理由:①从情节上来说,本文的主要事件是为牛接生,这两段与此事关系不大。②从形象上来说,本文主要是刻画姑姑的形象。这两段并没有主要写姑姑,对于塑造姑姑形象没有多大作用。③从主旨上来说,本文表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洋溢着人性的温暖,而这两段表现不出来。
(示例2)不多余。理由:①有了这两段,小说内容显得更丰富,更贴近现实生活,给人强烈的真实感。②这两段写了大奶奶的直爽与善良,暗示了姑姑的成长环境,为读者理解姑姑的性格提供了依据。③这两段显示了两家的亲密关系,为读者理解小说内容提供了背景。④文段中姑姑的话显示了她爽直的性格,有助于对其形象的塑造。
12.解析: B项,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A项,附庸风雅:为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项,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句中提到"群殴",可见并非"无疾",可换成"不了了之"。 D."怨声载道"意即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这里指姚明一个人,不妥。
答案: B
13.C
14.解析: A项,缺少主语,应将"借助"删除。C项,搭配不当,应将"散落"改为"散发"。D项,句式杂糅,"的内因"与"所导致的"保留其一。
答案: B
15.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增加"。 B项,成分残缺,应在"品牌"后加上"影响力"。 D项,语序不当,应将"只有"移至"一个人"后面。
答案: C
16. 解析:选B。④②衔接密切,④承题干首句,②启下;③⑤⑥①是对"至理"的阐释。其中③⑤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⑥①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⑤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⑥句紧承设问;①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
17.解析:"补写恰当的句子"必须有"整体结构意识",即先划分语段的层次,再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后据语境揣摩横线处"语意",再据前、后句的句式确定恰当的句子。具体来说,第①句,应填入整个文段的观点;第②句是过渡句,要写一个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语句;第③句注意照应"人类长期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问题",应从"理论问题"角度概括,而不能敷衍了事。
答案:①的确,爱美是人的天性;②蛮荒时代的先民尚且如此;③美学(或"研究美的学问")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18. 【写作提示】
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徐政夫总能收到货真价实的文物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无非两点:其一,切勿心存侥幸——这个世界上侥幸成功的事,不是没有,但更多出现在武侠小说里,那是一种大人的童话;现实中这样的事,人生百年未必遇得上一次。把希望放在侥幸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贪,殊不知贪小必定失大,只会让你碰得个头破血流。其二,谨慎择友,多与诚信之人打交道,同时自己也恪守诚信之道。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