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嘉宾赵薇的话说,是她第一次因看杂技而哭,只要不是冷血动物,看了这位弟弟的表演肯定会为之动容。中国达人秀让我又一次看到来自民间的高手。
每个人都有亲人,社会上这么多年的亲情的风风雨雨让人感觉到,亲人间最亲的时候总是在相濡以沫的时候。如果大家都衣食富足、富甲一方甚至贵为皇子,那时亲人之间的关系就让人呵呵了。
人在弱小的时候,亲情是互助的纽带,彼此偎依、取暖是天性,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所以我们看到动乱年代人间亲情最让人动容,升平社会却多了此薄情寡义的故事让人侧目。冷眼人会看出,这并不人心不古了,而是人的需要变了。
这就像时下人们千呼万唤的“大师”,稍微对历史熟悉的人都知道中国出现大师的时代大部分在动荡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自然是灿若群星,秦统一后到汉再也哲学的创始人出现,魏晋时像王羲之这样只是有点哲学的影子,如他在大作《兰亭集序》说的那样,但也只是浅吟低唱罢了。从此,整个大一统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哪有大师的影子?
有人说,近代不是有很多大师吗?是的,这里封建社会终于走向了穷途末路,五四运动不仅砖瓦不剩地扫平了孔家老店,更是引进了耳目一新的西方新思想,新哲学。鲁迅等一代大师应运而生。不论是周游列车,尝尽人间寒苦的孔子师徒还是东渡日本去寻找救国真理的鲁迅,他们都经历了人生的低谷,殚精竭虑、兀兀穷年为的不是一己荣辱、温凉,而是为了这个社会。
而相应的,在他们处的社会的民众也在颠沛流离、寒苦羸弱的生存状态中亟需大师为他们指明前行的路。所以他们基本上拥戴大师、尊重大师甚至追随大师。富甲一方的子贡、勇猛无比的子路不也是执著地追随年老体弱、政治失意的孔子吗?鲁迅为“生计”而南下,不也有肖红、孙伏园、许广平及一大批学生与亲密合作,投身厦门大学、广州大学吗?因为民众需要大师,大师才会出现。
而现在这样一个商业满眼都是,生意无孔不入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每人都自以为是,在这样一个升平歌舞已久的社会,我们需要大师?如果需要的话,11亿人估计要有1亿迥然不同的大师!
不要再为大师久未到来而遗憾叹惜,我们现在都不需要大师,相反,我们正饕餮于物质的狂欢,国外人才辈出的现实,一些有良知的人的心也许会被刺痛,但扪心自问,我们需要的也许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用心维护我们长久以来的大国子民的自豪罢了。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