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群振 10月 11, 201517:22:50教材资料3,688阅读模式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造性。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不断实践,逐渐摸索出了“起—承—转—合”这一教学途径和程序。现作记述论证,以求深入完善。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于是,有人提出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类教训,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教学内容也不用怀疑,可就是教学效果欠佳,其中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教学程序不科学、教学方法不得当。具体表现为: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缺乏系统安排,没有科学部署,少有完整步骤,更无具体方法。由于优化教学思路和结构的意识淡薄,致使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认知理解规律。虽然过程全面,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成绩。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就不能不重新审视并思考“优化教学过程”“科学教学方法”这些问题了。

语文教学的基本过程,主要是指一篇课文的教学步骤。它是以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以学生认识活动为轴心,以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规律为目的的教学程序。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途径。因此,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学生学习课文,首先“从生动的直观”获得感性的文字印象;然后深入思考,进行“抽象的思维”,理解文字意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回到读写听说实践活动中去深化认识、驾驭语言规律,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所以语文教学的基本过程可分为感知性教段、理解性教段、实践性教段,这样的三段教程也较符合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而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是师生双边活动中为通向教学目的而采取的途径和程序。教学方法依存于教师自身的条件。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对教学过程中诸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一定状态的理解和认定,在这种理解和认定过程中,自然会融进教师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基于以上的理论认识,“起—承—转—合”教学法便随着教学的实践破土而出。

古人作诗,讲求规章,开合有法,承转有度,结构严谨。在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中,几乎每首都合于起承转合的规律。仅举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一诗为例,

[起] 起笔:白日依山尽 [承] 承上:黄河入海流

[转] 转折:欲穷千里目 [合] 收合:更上一层楼

古人将一首诗作为一篇文章来写,结构完整,张弛有法;思路缜密,天衣无缝;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这是古人创立的非常科学完美的创作思路和诗体结构。推而论之,教学如写诗,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教学步骤的设计也可以像作诗一样去建构规化,使它变得科学严密。

面对具体的一篇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起承转合”的教学方法,试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解说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

起:引人入胜

即开课导语要简洁新颖,引人入胜。这是开始授课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语也叫“课引子”、“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字,就含有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涵义。好的导语设计,就如同投石激水,在学生的心湖中激起兴趣的浪花、思维的涟漪。带着较浓厚的兴趣、较强烈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课的学习,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达到这个目的,在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可设计如下导语:

公元1883年3月17日,伦敦海格特公墓。一群人聚集在一座新墓前,其中一个人开始念悼词。他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后来,这篇悼词就成为了解和研究这位巨人的经典文献。现在,这篇悼词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板书篇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学生听后,肃然注目,期待下文,为走进课文做了较好的铺垫。再来看一首律诗,杜甫《七律·登高》的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的开笔直入诗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画。课堂导语就应该像诗的起句那样,简洁破题,登堂入室,而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入题太慢。导语设计的类型一般为:创造情境式、介绍背景式、设置悬念式、借题发挥式、温故知新式、解题导入式、问答诱导式等,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可顺水推舟,进行第二步。

承:阅读感知

写近体诗,“承”指律诗的颔联紧接着首联、绝句的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来写,如《登高》一诗,承首联,三四句继续写秋景,连贯顺畅。在教学中就是紧承导语,顺势而下,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章。学生在课前预习或当堂阅读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的感知理解。可以让学生课上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当然,不可避免地也要有阅读疑难,不妨提出来。反映形式不拘,可直接提出,也可课前写下来提前交给老师。这是初始阅读,也称为原生态阅读,这是老师教学的起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学生阅读后,全班50人,竟有28位同学不喜欢这篇文章,原因是认为它没有文采。实际上,这是一篇经典的演说辞,能成为经典,就一定是思想内容、文学色彩俱佳。只是导师的表达更朴素、更内敛、更深沉罢了。这就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高品位的作品,什么才是苍白的无病呻吟。

但也有一些已经走进课文的同学提出了如下有分量的问题:(1)这篇悼词和我们国家某些领导人写的悼词不一样,本文是以议论为主,为什么?(2)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伟大战友,对战友的死恩格斯似乎表现得很冷静,没有过于悲痛,这怎样理解?(3)文中评价说,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这和我们对马克思的认识不太一样,如何认识?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可就深入一步了,已经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当然,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也可在学生初始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近恩格斯,进而把握他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这就为下面的阅读鉴赏做了必要的铺垫。

转:赏析提高

在近体诗中,转是全诗的关键,是诗的主体所在。杜甫《七律·登高》的转即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写秋景转写人事,抒情主人公出现,这一联是全诗的转关。阅读教学中的重心也在“转”这个环节上,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它是在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是读者阅读文字材料、特别是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

下面是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段的教学设计:

[学生朗读]第一段

[交流探讨]揣摩加点词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明确与补充](讲课时以学生思考为顺序)马克思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时刻,是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刻,我们应该铭记。“停止思想了”是说马克思再也不能为人类贡献科学思想了,那对于我们该是多么重大的损失,其中自然包含着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正如列宁所说,他们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在马克思去世时,恩格斯最好在身边陪伴。“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不忍直接说出战友去世的事实,感情的抒发多么深沉、委婉、含蓄!流露出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的心情。

[再思考]对于马克思的去世,从这段文字来看,好像恩格斯并没有表现出过大的情绪波动,这是为什么呢?

[补充材料]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现福州市台江区)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郁达夫的《怀鲁迅》

[交流并明确]恩格斯没有像郁达夫那样表现出强烈的震惊。其一、作者当时的心情固然无比沉痛,但同时也感到某种安慰。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祥的、毫无痛苦的。生命的意义不在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价值。在恩格斯看来,这位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比安然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这也能反映出恩格斯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和他对革命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二、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至爱无言,大悲稀声。至情言语即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这个环节中,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训练阅读技术,培养阅读能力;丰富文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品德等。在鉴赏提高过程中,师生一起探讨,互相补充,共同深入。

合:总结迁移

律诗的七、八句和绝句的第四句是合,也是诗的主旨所在。《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卒章显志,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推向了高潮。课堂的尾声也该是这样,课堂结语水到渠成,自然完成这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知识总结,并进行积累深化,达成阅读能力的迁移提高。

在这节课收束时,可做如下总结: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在思想内容方面,我们不囿于具体语句,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进行深入探究,通过领悟、品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体会这篇经典悼词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进而了解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及其无可企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悼词中那缜密的逻辑、高度的概括、准确的语言自在其中,抛开本文的政治性不谈,仅从文学的角度看,恩格斯就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艺术特色方面,追踪作者谋篇行文的思路,掌握本文缜密的逻辑和严谨的结构。同学们课下阅读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并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分析文章。

“起承转合”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系统,四步环环相连,步步深入,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起”是引领入门,“承”属三段教程的感知性教段,“转”属理解性教段,“合”属实践性教段。“承”是认知的基础,“转”是认知的深化,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合”是认知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阅读感知到理性鉴赏分析,再到阅读能力的实践,循环往复,逐步提高。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早就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完整过程。钱梦龙的教程:一、自读:疏通课文,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二、教读:教师点拨,开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领会读书之法;三、作业: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习的迁移。钱老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起承转合”教学法是与这些教学理念相一致的。

“起承转合” 既是程序与方法,同时也是内容与思路。其中每个环节又都是变化的,例如“起”的方式就有多种,诸如创设情境式、设置悬念式、背景介绍式等,“承转合”也是如此,应依据具体文章而定,要内容决定形式,因材施教。这样,“起承转合”教学法就会异样纷呈,变化出千姿百态。像作诗那样做课,课堂就有了诗体结构,教学就有了诗意灵气。语文教学也是一种美感体验的过程,它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可以把知识与审美、知识与生活的体验和智慧联系起来,展示一种美感的境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诗意的熏陶与感染。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0月 11, 201517:22:50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卷新高考答案 教材资料

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卷新高考答案

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卷(新高考) 语文·全解全析 1 2 3 6 7 11 12 15 D B C C A C D B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不是系于某人...
必修上 默写 答案 教材资料

必修上 默写 答案

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一)答案 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君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