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老师是河南省教研室教研员,她对省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春江花月夜》、《雨巷》《汉家寨》《小团圆媳妇之死》等课进行了精要的点评。
王老师认为,总体上来说:“教师的素质相当地高,学生的素质相当地高。”(安阳一中的学生的表现确实让人拍手称赞)
一、对《春江花月夜》的点评。
王老师认为洛阳外国语高中的马芸芸老师在备课过时没有处理好“全景”与“个景”展现的关系,还有景色到哲思的关联是如何呈现的。景、哲、情是怎样贯穿、融合的。
诗中有两条线:一是时间的迁移,从“春江潮水连海平”一直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一是触景情思,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欣喜,“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感伤与振起。这首诗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可以说句句是美景,字字有哲思,段段含深情,教师不能对这首诗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思路和手法的解读,而是应该放大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自己的解读。而不能不顾及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思考触动,企图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不切实际的解读。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得太死,就不会有生成,有不会深刻。要让美充实起来。因为这首诗至少有五大核心意象:春、江、花、月、夜。
课堂上师生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类的永恒与自然的永恒是一样的吗?这不应该是诗歌传达给学生的重要的东西。而应该把劲放在哲思怎样生发上,即情、景、思的引发上。
另外,课堂关注语言的语义更多,关注形式太少。品味一定要有比较,有揣摩,并及时归笼形式特点。
二、对《小团圆媳妇之死》的点评。
王娅老师认为,郑州101中学的井源源老师引导的本事很大,在文本面前,老师和学生不是徘徊在门外、空前,而是进去了,感受了,体验了,思维活跃,师生一直紧贴着文本展开,使师生交流有了平台,有了话题。当然老师如果在授课时再强调:病了、死了、散了,这种悲剧的力量在哪里?在于好心人去吃人。这体现了国民精神的劣根性,它作为真实的存在,这种愚昧、麻木侵吞整个民族的精神。
三、对《汉家寨》的点评。
首先是老师的课堂导入精美,用自己精美的诗句展示了自己对课文的深刻解读。然后让学生齐读了这段文字,如果自己读会更好,因为这是老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学生的感受,所有没有必要让学生读。
另外,如果田秋藤老师在引导学生解析文本的时候,能在教方法上停留一下,会更好:怎样赏析文本?用想象扩充,用感受定性,用词语填充。然后紧贴文本去讨论。把坚守与否放在最后。散文的大环境是荒凉的,小环境是闭塞的,那么人为什么会在这里?然后引导学生去讨论。老人、小孩被困在这里,坚守、拔高放在最后。
另外,红色的知识延伸扯得有些远,不是每种红都指向一种精神,你自己的解读,是个人的解读要告诉学生是个人见解。
四、关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依赖并体现在问题的设计的设计上,对学生回答的点评上。例如《春江花月夜》当老师要求用一个字概括自己的感受时,有一个学生系统地回答了有道理的见解,讲到后面可以再照应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比如可以说:“感谢刚才这位同学全面、深刻的回答。”《春江花月夜》的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采用的是逼问式,而不是追问式。因为追问有引导、启发。可以是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词语,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如说:再想一下,怎么去想一下。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要做到:正确精彩的答案要肯定,不足的答案要引导点评。
五、关于课堂推进。
课堂推进过于顺利,没有一点波折、磕绊的课堂是虚伪的假流畅,这样导致整节课生成性的内容太少。课堂不是老师做了几个菜,然后一盘盘端给学生,一切都已经定形,课堂当然要有预设,但也要有变化,不然老师精心的劳动,换来的可能是学生的漠然。正确的做法是,把师生的互动放在几个点上,再生成,整个课堂就会活则不乱。就像是师生共同下厨房合作炒的美味,当然会大受欢迎。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