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群振 10月 25, 201520:54:11教材资料2,529阅读模式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阅读题,第Ⅱ卷为表达题,全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中介转化地位决定了教育只能着眼于人的发展。然而,教育培养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实践的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和能动的存在物,这表现在以"主体性意识"为核心的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诸多方面。主体虽然特指人,但人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即使在某种意义上人都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体,也有一个主体性强与弱的差异。真正作为主体的人或主体性强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为此,人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地认识主体自身,这是人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教育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人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二是要引导人去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价值。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他越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越了解客体,越具备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的主体力量就越强,就越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因此,认识和把握客体,是人确立自己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但是,认识和把握客体,具备与客体交往的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是客观地赋予了人以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能否得以发挥和确证,还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强弱。要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就必须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即充分认识人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巨大能动性。据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人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主体化,增强主体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由度和自觉度。教育只有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也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必须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坚持从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发挥和发展了人的主体性来审度教育,这为评判教育的现代性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价值标准,也为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

(选自扈中平《教育目的论》)

1.下列有关"教育"和"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B.教育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能动性,从而提高人的主体性。

C.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此。

D.教育要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人具有能动性,具有主体性意识,他们表现出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特点。

B.不同的人,主体性强弱不同,在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方面会存在差异。

C.人们在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前,就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

D.人们在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后,才能客观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认识主体自身,所以人应该争取尽早成为实践的主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把抽象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把无价值内涵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B.主体力量较强的人,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具备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

C.现代教育呈现出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的趋势,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也在于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

D.评价教育的现代性,最根本是看教育的目的是否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其是否注重人的主体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比还长沙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安逸。

C.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加快。

5.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完成8-9两题。

入黄溪闻猿①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②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

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①此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②雍裕之: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8.请简要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2)梨自古就是文人志士所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诗意。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4)《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9分)

为牛接生

 莫 言

①记得有一天傍晚,我们家的母牛生小牛,不知道那母牛是以我母亲为榜样还是那小牛以我为榜样,竟然也是先生出一条腿,便卡住了。那老母牛憋得哞哞地叫,看样子非常痛苦。我爷爷我父亲都焦急万分,搓手,跺脚,转圈子,无计可施。牛可是农民的命根子啊,何况这牛是生产队放在我们家代养的,真要死了,那可了不得。母亲悄悄地对我姐姐说:,我听到隔壁你姑姑回来了。没等母亲说完,我姐姐就跑了。父亲白了母亲一眼,说:你瞎胡闹,她是给人接生的!我母亲说:人畜是一理。

②我姑姑跟着我姐姐来啦。我姑姑一进门就发脾气,说:你们想把我累死吗?给人接生就够我忙的了,你们还要我接牛!母亲笑着说:妹妹,谁让你是咱自家人呢?不找你找谁呢?人家都说你是菩萨转世,菩萨普度众生,拯救万物,牛虽畜类,也是性命,你能见死不救吗?

③姑姑说,嫂子,幸亏你不识字,要是识上两箩筐字,和平村里如何能盛得下你!母亲说,即便我识上八箩筐字,也比不上妹妹一根脚指头。姑姑的脸上虽然还是怒冲冲的神情,但显然已经消了气。此时天色已暗,母亲点起家里所有的灯,剔大了灯草,都端到牛棚里。那母牛一见到姑姑,两条前腿一屈,跪下了。姑姑见母牛下跪,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我们的眼泪也都跟着流了下来。姑姑检查了牛的身体,半是同情半是戏谑地说:又是一个先出腿的。

④姑姑把我们轰到院子里,怕我们看了受刺激。我们听到姑姑大声下令,我们想象着母亲、父亲在姑姑的指挥下帮母牛生产的情景。那晚是农历的十五,月上东南时分,天地一片皎洁的时候,姑姑喊:好,生下来了!我们欢呼着冲进磨坊,看到母牛身后,多了一个浑身黏液的小家伙。父亲兴奋地说:好,是头小母牛!姑姑气哄哄地说:真是奇怪,女人生了女孩,男人就耷拉脸;牛生了小母牛,男人就咧嘴乐!父亲说:小母牛长大了可以繁殖小牛啊!姑姑说:人呢?小女孩长大了不也可以生小孩儿吗?父亲说:那可不一样。姑姑说:有什么不一样!父亲见姑姑急了,不再与她争辩。

⑤母牛调过头,舔舐着小牛身上的黏液。它的舌头上仿佛有灵丹妙药,舔到哪里,哪里就获得了力量。大家都感慨万端地看着这情景。我偷眼看到,姑姑的口半张着,眼神很慈爱,仿佛那老牛的舌头舔到了她身上,或者她的舌头舔到了小牛身上。等母牛的舌头差不多舔遍小牛身体时,小牛抖抖颤颤地站了起来。

⑥我们张罗着找脸盆,倒水,找肥皂,拿毛巾,让姑姑洗手。奶奶坐在灶前,拉着风箱烧火,母亲站在炕前擀面条。姑姑洗完手,说:饿死我了!今晚我要在你们家吃饭。母亲说:这不就是你的家吗?奶奶说:是啊,才不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几年呢。

⑦这时,大奶奶在我家院墙外呼唤姑姑回去吃饭。姑姑说:我不能白给他们家干活儿,我要在这里吃。大奶奶说:你婶子过日子急,你吃她一碗面,她会记一辈子的。我奶奶提着烧火棍跑到墙根,说,你要是馋了呢,就过来吃一碗,要不就滚回去。大奶奶道: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呢。

⑧面条煮好后,母亲盛了一大碗,让姐姐给大奶奶端过去。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姐姐跑得急,摔了个狗抢屎,那碗面条泼了,碗也碎了。为了不让姐姐回来挨骂,大奶奶从自家碗橱里找了一个碗让姐姐端回来。

⑨姑姑是个健谈的人,我们都愿意听她讲话。吃完面条后,她背靠着墙壁,侧坐在我家炕沿上,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她踩过百家门子,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听过许许多多的逸闻趣事,转述时又毫不吝惜地添油加醋,这就使她的话像评书一样引人入胜。(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从电视里看到刘兰芳的评书连播时,母亲就说:这不分明就是你姑姑吗?她要是不当医生,说评书也是一张好嘴。

(节选自长篇小说《蛙》,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中"没等母亲说完,我姐姐就跑了"一句,显示出姐姐的活泼与敏捷。与此相同,其他地方的描写,也是寥寥几笔就能把人物写活。

B."人家都说你是菩萨转世"的话,是母亲故意编出来消姑姑的气的,同时也是要让姑姑不好意思拒绝为牛接生,这说明母亲很有心计。

C."月上东南""天地一片皎洁"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种祥和愉悦的氛围,预示了母牛生下小牛的成功,也预示了我们家将来的幸福生活。

D.最后一段与为牛接生的事没有什么关联,却并非赘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写使姑姑的形象更为丰满,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E.文本的重点是描述姑姑为"我"家的母牛接生的事,从姑姑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她有很高的医学造诣,很受人尊敬。

(2)小说中的"姑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小说⑦⑧两段略显多余。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这一帮老同学聚会不去繁华的城市,不去高档的酒店,而是到野外面对青山绿水吟诗作画,附庸风雅,别有一番情趣。

B.数百名作家及大小出版商准备向苹果公司发起大规模诉讼,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表示支持,而苹果公司在四面楚歌中却依然闲庭信步。

C.中国男篮与巴西男篮进行第三场热身赛,因为中国一名队员的一次冲动,引发了两队数十人参与的群殴。最终,巴西队愤然退场,比赛无疾而终。

D.中国男篮以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姚明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一旦独立地投入严峻的生活,中学生的浪漫情调很快就______________。

②想到众兄弟就要______________,他不免一番悲戚。

③偌大的城市想找个人,如同______________,今天竟在街头无意中碰上了。

④以雪填井,画饼充饥,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无异于______________。

A.风流云散     烟消云散     海底捞针     海底捞月

B.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     海底捞月     海底捞针

C.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     海底捞针     海底捞月

D.风流云散     烟消云散     海底捞月     海底捞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借助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不仅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描写得荡气回肠,也将杨贵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B.随着不断的改革、创新,天津南市食品街的经济效益正实现跨越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观光旅游的达1000万人,经营收入超过2亿元。

C.《深圳人的一天》从制作完成到如今已经过去14年了,但它仍然散落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D.总结历史教训,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甲午战争失败的内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极的观念、制度、官吏所导致的。腐至而殇,腐盛而败,朽极而亡。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很多人进入拍摄环境后就会不停地拍摄,虽然很勤奋,但收效甚微。单纯提高拍摄数量并不能帮助你快速进步,只有经过思考后的拍摄才会给你带来改变。

B.当社交媒体刚刚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些嗅觉灵敏的传统纸媒就马上利用微博平台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提升媒体品牌。

C.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建在二滩水电站17公里长的锦屏隧洞内,这是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也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地下实验室。

D.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只有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16.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____________。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②但是实含有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至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 B.④②③⑤⑥① C.③⑤④②⑥① D.④②③⑥①⑤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5分)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在人类的童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们连维持生存的最必不可少的食物尚不能保证,可是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山顶洞人用贝壳等材料制作项链挂在脖子上作为装饰,仰韶人则用多彩的颜料和生动的动植物形象使陶器显得美观……,现代的文明人更把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作为一个高尚的目标孜孜以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身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敏锐,人类创造的美的事物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人类长期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和回答,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北观想艺术中心董事长徐政夫曾担任"寒舍"总经理。"寒舍"刚起步时,徐政夫对收藏文物还是外行。不过,他虽年纪轻轻,却总能收到货真价实的文物。一次闲聊,三五收藏好友问徐政夫怎样保证收购来的东西不是赝品,并能估出它的前景。徐政夫答:"文物的价值前景是靠我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去预测的。至于怎样买对东西,其实不难。我们现在的朋友,如果喜欢LV的包,那他(她)一定不会在马路边的地摊上买,而会跑去LV专营店挑选。同理,你如果带着贪小便宜的心理去买收藏品,希望出个'以小搏大'的奇迹,那么只能得到一种结果:失败。不贪心,此其一;其二,看对人。你要用各种方法去打听哪几家店的店主信誉最好,因为只有与诚信之人合作,收藏的路子才会越拓越宽。"

对物,抱着健康心态;对人,擦亮了眼睛找。这是徐政夫眼中的收藏之道。其实,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经营之道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0月 25, 201520:54:11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小说答案 教材资料

小说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历史小说】 (2022·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教材资料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一、描写处境困难  战胜挫折取得胜利 1.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哀”是悲愤、悲壮之意,不可理解为“悲痛、悲哀” 2.安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