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体悟】
岁 暮①
□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烟尘”并非自然界中的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战争”,这也与后文相照应。“请缨”可联想到高中课本中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有其暗含的意思。
答案:
⑴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化抽象为具体,不仅写出阵战争的气势、激烈,也写出了战争的危害,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⑵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相关的用典:《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⑶夸张,如“天地日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惨不忍睹。也体现了诗人上忧国家,下忧黎民的忠心、热肠。
⑷反问,“济时敢爱死?”强化了语气,表现了作者心系国家,为保家卫国置生死于度外的强烈情感。
注:“爱”,吝惜。如《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⑸虚实结合,“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是虚写,属于作者想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实写,是眼下情景。虚实结合,使诗歌对战争的描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展示出了战争的残酷,为下面诗人抒情报国之情蓄势。
⑹对比,无从请缨与江湖之士不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志向与报国无门对比,既反映了国家的衰落腐败,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痛心。
⑺视听结合,“烟尘犯雪岭”是从视角角度写了战争的激烈,“鼓角动江城”是听觉角度写了战争的气势,通过视听结合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范围广阔,斗争激烈的战争图画,也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
注:“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知识精讲】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等。
解题步骤:
(1)点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词)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词)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课堂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上
□ 董 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诗的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空比成镜子,把白鸥比成雪花。这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首句寂静的秋江增添了生气,又是沟通江上景与心中情的桥梁。
(2)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请求柳树系住垂钓的扁舟,使“我”从此“不别”故乡。在古代诗歌中,“柳”总与“离别”有关,而诗人在这里不落窠臼,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构思巧妙,立意高超。
(3)反衬,“双鸥”进入诗人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为下文表达结束漂泊生活蓄势。
类似的用法: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感。
注: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如:冯延已《醉桃源·南园春半踏青时》“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动静结合,沧江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飞动的鸥鸟和平静的江水构成动静结合,写出了一幅开阔、浩渺明净又不乏生机的秋景图。
注:“系”在古诗中只有【xì】这一个读音,系,拴,在诗中进而由拴引申出“依恋”和“牵挂”的意思。如: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二、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④夸张,“山泉千尺飞如电”,长长的泉流飞下犹如一道闪电。⑤排比,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