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落落欲往,矫矫⑴不群。缑山⑵之鹤,华顶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⑷。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注释】
⑴、矫矫,表示高超与众不同。
⑵、缑山在今河南,据《列仙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又称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仙人浮丘生接他上嵩山,后他乘白鹤飞往缑山之顶。“华顶之云”实际就是李白《古风》所说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意思。
⑶、华顶,华山之顶。
⑷、氤氲,形容烟气很盛。
【翻译】
诗人孤傲潇洒远去,超然独立不同凡群。像缑山上飞去的仙鹤,如华山顶游动的白云。高雅的名士内心聪慧,美好的风貌清秀有神。自驾蓬叶小舟乘风而去,向着无边大海畅游长吟。这样的境界好象难以捉摸,有时却能够有所领悟。理解此等情景才能心领神会,勉强硬求飘逸那就无处找寻。
【意义分析】
首四句:“落落欲往,矫矫不群”,是说的仙人独来独往、高傲不群的行踪,如“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中四句:高人随自己心意,顺本性而行(惠,顺也;中,心也),容颜色泽饱含隈暾于宇宙间的元气,足踏蓬叶,御风而行,逍遥于太空之中,可谓飘逸已极。
后四句:仙人遨游于太空,飘忽不定,故云“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而又无所闻,懂得“飘逸”在于自然,而无定规,故不期望人力而期待于“道契”,如欲以人力求之,则愈分离而不可得。此处笔锋急转,推原归总--若积学博识,韬光养晦,其胸次自然高古旷达,情韵雅逸。思清笔妙之悠然意态怎不“远性风疏,逸情云上”。反之,心系名爵,情牵利禄,虽刻意求取高雅闲适之兴象,其粗拙拘滞终将与“飘逸”的高朗出尘,卓尔不群是“握手已违,期之愈分”矣。
【解读】
“飘逸”一品与“超诣”相近,“超诣”旨在脱俗,而“飘逸”则在仙气。飘逸是一种意趣清远,胸无蒂芥的大境界;是一派风雅蕴籍,闲逸绝俗的大兴象。“飘逸”之境固然清淡闲适,凌虚摄幻。若一味栖心物外,发言玄远,其理路的枯窘亦非可取。飘逸--“其道如黄鹤临风,貌逸神王,杳不可羁”(释皎然语)。李白,其人高洁天真,犹似深秋气爽,又象清水芙蓉,无一毫鄙猥滑俗气,故其深得“飘逸”之三味。
【例诗介绍】
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水、月、白云一个琉璃世界,融合奇妙想象,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赊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美丽的湖水,美丽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他山之石】
“阴阳和合——《诗品》中的再一类风格美”,对《诗品》所标示的诗歌艺术风格中的“阴阳和合”之美进行讨论,选取的样本是《飘逸》和《沉著》。此种“阴阳和合”之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具体的诗歌风格中,虽倚阳而阳刚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虽倚阴而其中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阳刚因素(《<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考试题例】
(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知识精讲】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这类试题不是要求考生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常见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
【解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强化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追 悼
□ (清)吴伟业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注] 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没有这个特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的语言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感情。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